So!azy

达成微信读书连续阅读 30 天的思考

poster

前段时间提到了我调整了通勤路上的习惯,开始使用微信读书听书。最近这个习惯来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我完成了连续阅读 30 天挑战的胜利。

📚 微信读书的阅读挑战

30 天阅读挑战

我个人在使用的这段时间发现微信读书确实是一款还不错的 App。这个 30 天的读书挑战是我的同事分享给我的,内容是 「缴纳 5 元钱,并坚持连续读书 30 天,30 天阅读总时长达到 30 小时」,完成后获得微信读书的付费会员月卡,如果未达成则直接终结挑战。

可以从我的截图中看出,我的第一次 30 天阅读挑战失败了,原因是没有了解清楚规则,导致在没有通勤的周六断掉了阅读。之后我再次缴纳了 5 元钱开启了第二轮挑战并获得了成功。

单纯从这个挑战的功能来看,微信读书很成功:

  1. 保障了 App 的 DAU(日活跃用户数)。因为参加挑战的人每天至少要打开 App 阅读 5 分钟才能被记作为一天有效的读书日;
  2. 获得了保底收入。30 天挑战需要缴纳 5 元/人/次。那么你能坚持 30 天,微信读书获得 5 元的现金收入,你这单人 30 天的 DAU 在互联网领域也是非常值钱的,因为你在这期间会持续有再次消费的场景,拉长你整个的 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如果你像我一样中间有失败,并且不甘心的重新来过,那么在这个周期内微信读书就会从你这里获取 5 元 x 挑战次数的现金收入;
  3. 用户口碑、传播效率、用户粘性三增长。这个挑战的功能入口其实隐藏的很深,一般用户根本不可能探索得到,是我的同事告诉我的,因为他每天地铁通勤就做这个挑战然后周而复始得获得付费会员卡这个实打实的福利,然后告诉了我,我获得了成功也会告诉别人(没错,就是你)。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良性得人传人。

其他关于微信读书 App 得分析我近期很写一个长文来展开,这里只做 30 天读书挑战的简述。

🧠 引发我对信息摄入效率的思考

其实参与完一次完整的 30 天读书挑战,我很难评价我是否会继续参与这一类的挑战,原因如下:

⏰ 有限的通勤时间 vs 严格的每日读书份额

因为我的通勤时间每个工作日是 30 分钟单程,那么一天最多在通勤这个时间段可以有 60 分钟的阅读时间(有时候车开的快可能不太够,但是堵车的话时长又会溢出)。如果通勤时间稍作缩短,则单日在通勤路上完成读书挑战的情况可能就有风险。更不用说周末没有通勤,如果不开车出行,我其实没有安排给读书让步的时间。

我虽然喜欢时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但是我讨厌这种被赶鸭子上架,随时有不能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所以其实每日的心理负担也蛮大的。

📰 不是只有读书才是信息摄入

朋友们经常说我是「资源库」和「情报站」,其实我日常信息摄入量非常大。日常在工作中和间隙要刷很多 Timeline,以至于我阅读很多网友的周报和日报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内容我平常已经摄入过了。我将这类方式摄取到的信息称之为「即时性信息」。

而读一本书,恰恰和这个相反,读一本书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获取到的信息是一个整体,而非像「即时性信息」那么碎片化和立竿见影。但是往往一本好书带给一个人的思考和收益更大,我称这种通过读一本书摄取到的信息为「沉默性信息」。因为这种信息的摄入往往无法马上被转化为有效动作,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往往是通过一定的时间成本和沉没成本(比如思考、触类旁通等较长时间周期的动作)来起效的。

继而让我得出,一个人(最起码是我个人而言)要用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获取「即时性信息」,利用占比较少但是相较而言更大段完整的时间来获取「沉默性信息」,这两种信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总结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可以周期性来做 30 天读书挑战,而没完成一次挑战需要间隔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样可以让这个事情更好地长期地延续下去。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