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年货的叫车之争
在前阵子的日更中,我曾提到过自己对原生家庭的复杂情感。尽管我内心深处渴望独立生活,尽量减少与原生家庭的联系,但道德上的责任感让我不得不保持与父母的正常往来。去年年底,我做了不少心理建设,希望在今年过年回家时能够更自然地融入家庭氛围,真正做到「其乐融融」。然而,今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之前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
我的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家中的大小事务都必须按照她的安排进行。她早已退休,但由于曾是事业单位的干部,退休待遇不错。今年单位给离退休老干部追加了年货,她希望父亲去单位领取。这本是一件简单的事,却被她复杂化了。
她提前一周就在微信上和我「预热」这件事,要求我帮父亲叫车。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叫车对我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安排。父母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北方的冬天又格外寒冷,青岛的地形还是丘陵,走路容易绊倒,一旦摔伤可能会伤及骨头。因此,只要他们出远门,我都会替他们叫滴滴专车,确保他们的出行安全和舒适。
然而,事情的复杂程度远超我的预期:
- 父亲不想麻烦我,坚持要自己坐公交车往返;
- 母亲担心父亲身体吃不消,提出让他去时坐公交,回来时让我叫车;
- 母亲分别提前一周和前一天告知我这件事,但当我问及具体时间时,她却说无法预估;
- 今天父亲出门时,母亲让我自己和他联系,时间都是粗略估计的,比如「他出门了,大概多久能坐上公交,你什么时候联系他比较合适,一定要说服他坐你叫的车回来」;
- 我打电话给父亲,他一开始不接,隔了一会儿才接,最终同意坐我叫的车回家;
- 半个多小时后,我有些担心,发微信提醒父亲拿完东西后联系我;
- 父亲收到消息后,立刻打电话告诉我,不用我管了,他让我大伯(他的亲哥哥)开车来接他。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感到非常生气。整个过程充满了反复和不确定性,最后却以一句「不用我了」草草收场。我问父亲为什么临时变卦,他说大伯正好打电话来,就让他来接了。我追问:「大伯并不是顺路,他是专门从家里开车去接你,为什么要麻烦他?」父亲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人家正好打电话来了,就是正好。」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往往源于性格的冲突。母亲的控制欲极强,凡事都要按照她的意愿执行,而父亲则是一个倔脾气的人,既不善于执行命令,也不愿意完全顺从。夹在中间的我,既要应对母亲的「指挥」,又要协调父亲的「不配合」,常常感到左右为难。
老一辈的思维方式让我感到无奈。明明事先已经沟通好,却因为一个临时的决定让一切安排失效。他们口口声声说为小辈着想,但作为小辈的我,感受到的却是极大的不适。试问,这样的情况下,我如何能长期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事实上,我很少与他们争吵,因为在他们面前,我更像是一个违心的演员。但如果要我以松弛、真心的状态面对他们,我确实做不到。
这次年货事件再次让我意识到,家庭关系中的控制与无奈,往往源于代际之间的思维差异和性格冲突。尽管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但面对这样的情境,内心的疏离感依然难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