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鸡蛋」和「便宜的草莓」
早上送室友上班时,我们有一段对话:
「我今天要去超市采购,你有什么需要的吗?」
「我需要大鸡蛋。」
「什么是大鸡蛋?多大的?你用来干什么?」
「做蛋糕,反正就是要比一般鸡蛋大的。」
「就是多买点鸡蛋,你用来做蛋糕,对吗?」
「对。」
「还有什么其他需要的吗?」
「买点便宜的草莓,我做草莓果酱。」
「多少钱一斤的算便宜的?没有便宜的就不买了吗?」
「不知道。」
「反正就是买草莓就行了,我不管价格。」
「对。」
这段对话结束后,我陷入了思考。看似简单的交流,却暴露了一个常见问题:很多人不会在对话中清晰地表达需求。我们常常用模糊的描述,比如「大鸡蛋」「便宜的草莓」,却忽略了这些词语在对方心中可能有不同的定义。结果就是,沟通效率低下,甚至可能买错东西。
🫥 模糊表达的背后
这种模糊表达的背后,往往是因为我们默认对方和自己有相同的认知。比如「大鸡蛋」,我认为是比普通鸡蛋大一圈的,而室友可能觉得是双黄蛋;「便宜的草莓」,我觉得是 30 元一斤,而室友可能觉得 10 元才算便宜。这种认知差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购物,大到工作协作,都可能因为表达不清而产生误解。
🤔 如何清晰表达需求
要避免这种问题,关键在于在对话中提供足够的具体信息。比如:
明确用途:在对话中,室友提到鸡蛋是用来做蛋糕的,草莓是用来做果酱的。这些信息其实很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了购买的数量和品质。如果一开始就说「我需要鸡蛋做蛋糕,大概 30 个」,或者「我要买草莓做果酱,大概两斤」,对方就能更准确地理解需求。
量化需求:用具体的数字或范围代替模糊的描述。比如「大鸡蛋」可以改成「比普通鸡蛋大一圈的,买30个」;「便宜的草莓」可以改成「20 元一斤以内的,买两斤」。
避免主观词汇:像「便宜」「大」这样的词,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如果必须用,最好加上具体的解释,比如「便宜的草莓,就是 20 元一斤的那种」。
生活中的延伸思考
这种清晰表达的需求不仅适用于购物场景,也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工作场景:
同事问:「这个报告什么时候能给我?」
模糊回答:「尽快。」
清晰回答:「明天下午3点前发给你。」家庭生活:
家人问:「晚上吃什么?」
模糊回答:「随便。」 (结果家人真的随便做了,饭桌上肯定会被嫌弃死) 清晰回答:「我想吃红烧鱼和清炒菠菜,米饭已经煮好了。」朋友聚会:
朋友问:「周末去哪儿玩?」
模糊回答:「都行。」 (结果找了不喜欢的地方,当天出行肯定会被臭脸相对) 清晰回答:「我想去爬山,或者去咖啡馆坐坐,你觉得呢?」
这些例子看似简单,但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沟通质量的重视程度。清晰表达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减少误解,让双方都更轻松。
💬 写在最后
日常对话中,模糊表达往往是因为我们默认对方和自己有相同的认知。然而,每个人的背景、经验和理解都不同,这种默认常常会导致误解。学会在对话中提供具体的信息,明确用途、量化需求、避免主观词汇,是提升沟通效率的关键。无论是购物、工作还是生活,清晰表达需求都能让交流更顺畅,减少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