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关于我的社交平台好友管理的思考

Neon Signage Photo

今天想聊聊我在社交平台上管理好友关系的一些原则和实践。这些原则不仅帮助我明晰了社交边界,也让我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了一定的清醒。希望通过分享这些思考,能为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让自己能够定期对照,避免偏离初衷。

关注与取关:质量优先

在 Twitter(以及我之前常用的即刻)上,我倾向于关注较少的人。只有那些持续创作优质内容,或者我认为拥有有趣灵魂的人,才会获得我的关注。这种谨慎的关注策略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防止信息泛滥,二是赋予关注更高的隐性价值——我认为认真的人更值得被关注。

然而,有关注就有取关。如果一个人在我关注后,频繁发布让我觉得不够聪明、情绪化或肤浅的内容,或者无病呻吟、更新过于频繁,我会选择取关。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最初会关注到这类人?这种关注与取关的逻辑反差,或许正是社交平台算法和人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微信好友:分层管理与权限设置

微信好友的管理对我来说比较特别。我会对所有好友使用标签功能,并且超过一半的好友被设置为「仅聊天」权限。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设置并不代表我对这些好友有负面评价。相反,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朋友圈内容、更新频次或互动方式与我的需求不匹配。比如,有些人可能频繁发布我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在我发朋友圈时留下不那么友善的评论。但这些并不足以让我直接删除他们,我们仍然是好友。

如果真的对某个人感到反感,我会选择直接删除好友,而不仅仅是设置为「仅聊天」。这种分层管理的方式,既保护了我的信息流质量,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交冲突。

定期清理:保持社交圈的质量

我会定期清理微信好友。那些为了面子而添加、后续不会进行聊天的人,尤其是多年不联系且让我觉得没有深度的人,会被我删掉。当然,老友依然会保留在通讯录里。这种清理并非冷漠,而是为了保持社交圈的质量,让真正重要的人占据更核心的位置。

黑名单:仪式感与无意义的肯定

我很少使用社交平台的黑名单功能,更倾向于使用静音、删除或取关功能。在我看来,黑名单功能带有一种「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对我来说是多余的。将一个人添加到黑名单,某种程度上等于承认了他们的存在对我有某种影响,甚至是一种隐性的「肯定」。然而,这种肯定毫无意义,甚至是一种讽刺。我不愿意赋予那些我不愿意深交或继续交往的人任何形式的关注或价值。直接删除或停止互动,反而更符合我的原则——简洁、高效,不浪费精力。

写在最后

通过谨慎关注、分层权限管理和定期清理,我试图在社交平台上建立一个高质量、低干扰的社交圈。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让我避免了信息过载,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交中的需求和边界。希望这些原则和实践,能为同样在信息洪流中寻找平衡的人提供一些启发。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