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我们为何无法真正理解彼此

Yellow Leaf on Leaves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远不止相貌、性别、性向、家境这些显而易见的表象。真正让我们彼此难以理解的,是那些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思考模式与行动模式。这些底层能力,往往连我们自己都难以察觉,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与行为。

最近,母亲常向我抱怨父亲「笨」或「不会办事」,并强调这个家离不开她。从某种角度来看,母亲在思维和思考方面确实优于父亲。她对职场和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认知更为深刻,与不同人打交道时也更为得心应手。而父亲在这方面则显得「浅薄」,甚至闹出过一些笑话。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母亲总会数落父亲,并向我抱怨他的不足。

然而,问题在于,每个人的思考模式和思维模型都是独特的。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线索和顺序进行思考,串联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甚至,有些人的首要动作并不是思考,而是直接对事务本身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并将这种评价直接反馈在表情和动作上。这种反应往往是即时的、情绪化的,甚至可能完全跳过了逻辑推演的环节。

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标准」的正确思考链路。我们只能说,在面对一些蕴含自然规律的事情时,尽可能使用符合逻辑和世界运转规律的思维方式进行推演。但即便如此,也并非每个人都会如此运用,更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依赖这种推演方式。

举个例子,父亲在手工活方面非常出色,写的一手好字。这些能力更偏向于执行层面,可能更弱逻辑但重实践,更注重自己对于自然环境的把握和运用(这里的环境指的是自然事物,而非人文事务)。在这些领域,母亲显然不如父亲,但父亲从未因此取笑或贬低她。

这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但这种差异并不等同于谁比谁强或谁比谁差。差异本身造就了我们在不同方面的特性。当我们用普世价值观来衡量这些特性时,才会产生所谓的好坏之分。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某些特性恰好符合普世价值观,就洋洋自得,甚至攻击他人。这种做法是肤浅的,因为你始终会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

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差异的本质,并尊重这种差异。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他人,正如他人也无法完全理解我们。但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与其试图改变他人,不如学会欣赏他们的独特之处,并在差异中找到共存的方式,更多的调整自己。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