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最近,我在 V2EX 上参与了一个关于「丁克们现在是否有后悔」题的讨论。我留言表达了一个观点:「凡事如果你要做选择,你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承担起后果,即使是选择之后后悔了,你也只能为你曾经的选择买单」这个观点本身并不复杂,核心在于强调个人选择与责任的关系。
有一位网友回复我说:「一件事你不可能只享受了好的一面,但是不承担不好的一面」初看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真理感」。但仔细思考后,我发现这句话其实并没有传达出任何实质性的观点。原因在于,其中的「好的」和「不好的」这两个词,完全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主观评价的局限性
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类似「好的」和「不好的」这样的词汇经常被用来描述事物或现象。然而,这些词的本质是主观的。它们并不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描述,而是基于个人价值观、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作出的评价。举个例子,一个人的「优点」在某些人眼中可能是「缺点」,反之亦然。比如,一个人可能非常独立,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优点,因为它体现了自主性和责任感;但在另一些人看来,这种独立性可能被视为冷漠或不合群。
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评价,对事物、现象的判断也是如此。一个政策、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种技术,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主流价值观下,可能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意义。比如,丁克生活方式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自由和进步的象征,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被批评为自私或不负责任。
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的分离
我认为,一个事、一个现象,甚至一个人的某个特点,本质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本身并不带有「好」或「坏」的属性。所谓的「好」与「坏」,其实是观察者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所作出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并不能改变事实本身,但它会影响我们对事实的理解和反应。
回到我在 V2EX 上的讨论,那位网友的回复之所以让我感到空洞,正是因为他的表述依赖于主观的「好」与「不好」,而没有对具体的情境或事实进行深入分析。这种泛泛而谈的表达方式,虽然听起来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实际上并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见解。
如何更有效地交流观点
在观点交流中,如何避免陷入这种主观评价的陷阱呢?我认为,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任何评价都带有主观性。因此,当我们表达观点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的词汇,而是尝试从具体的情境、事实和逻辑出发,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在讨论中,明确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基于事实的个人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更容易理解他人的立场。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我自己用得非常受益的小建议: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可以采用「两段式」的陈述方式。首先,陈述事实;之后,陈述个人观点。具体来说,可以在对话中明确告知聆听者:「下面我讲一下对于这个事情的客观描述:xxxxx。事实我描述完毕了,下面我来讲一下我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xxxxxx。」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自己对于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的清晰陈述,还能让聆听者对事态的全貌有更清晰的了解。它是一种高效且全面的表达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将主观评价与客观事实混为一谈,同时也能够让对方更清楚地理解我们的立场和逻辑。这种表达方式不仅适用于日常交流,也适用于更为正式的讨论和辩论。
保持开放的心态
最后,保持开放的心态也很重要。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经历都不同,因此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可能会截然不同。在交流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同时坚持自己的立场,是一种更为成熟和理性的态度。通过清晰的表达和开放的心态,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更为有效和有意义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