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对于少数群体,我选择「无声的尊重」

Gray Top Photo from Unsplash

最近我听了一期《故事 FM》的播客,主题是关于脑瘫人群的生活。节目开头引用了电影《小小的我》作为引子,但我没能听完整期内容。坦白说,这部电影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倒不是对男主演有什么意见,而是这部作品的出发点和它所带来的效应让我困惑。我开始思考,这种对残障人士的特别关注,甚至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来「代言」他们的生活和想法,真的是在帮助他们发声吗?会不会反而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我一直支持平权,也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无论一个人的性别、性取向还是身体状况是什么,我都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存在。只是我越来越不喜欢如今一些打着「平权」旗号的行为,比如某些「女权言论」、专门推出的「平权电影」,或者在文艺作品中强行加入一些与主题无关的 LGBTQ 元素。这些东西表面上是为了少数群体发声,但有时候却让人觉得别扭,甚至适得其反。

就拿《小小的我》来说,这部电影聚焦残障人士,试图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他们的世界。可我忍不住想,如果有人未经我同意拍一部关于我的短片,用他们的视角去揣测我的生活,然后拿出来公开展示,我的第一反应不会是「哇,我被尊重和关注了」,而更可能是「抱歉,我觉得这很冒犯」。我不是残障人士,所以我无法完全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评判,但这种单方面的「关注」和「代言」,真的有尊重到对方的意愿吗?

我觉得,真正的平权和尊重,不应该是高调地为某个群体贴上标签,然后一遍遍强调「我们要关注他们」「我们要理解他们」。这种做法反而在第一步就把他们和「普通人」区分开了。如果我们真的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去看待,那他们就应该像街边的路人一样,不需要特别的聚光灯,不需要被反复提醒是「少数群体」。过度的关注和宣扬,有时候恰恰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帮助。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某些作品为了显示「包容」,特意加入一些与剧情无关的 LGBTQ 角色或情节,看起来像是在迎合某种潮流,但实际上对这些群体的真实处境毫无助益,反而让人觉得这不过是一种姿态。更不用说那些社交媒体上情绪化的言论,喊着口号却缺乏实际行动,甚至可能让被讨论的群体感到更被孤立。

当然,我完全认同少数群体需要权益保障,也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但我觉得,真正的尊重可能更多是内心的态度,是默默地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嘴巴上,甚至为了「政治正确」去制造一些空洞的声浪。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最好的尊重,就是闭嘴,然后在不张扬的前提下为他们谋福利。

最后声明一下,我在文中用了「残障人士」「少数群体」这样的词,其实并不是我喜欢的表达方式,只是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客观描述这些群体。这些词本身似乎也带着一种无意的隔离感,可能恰恰说明了语言和观念上的困境。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