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Mayhem》初听后感

Lady Gaga QA Lead

今天是 2025 年 3 月 7 日,Lady Gaga 的新专辑《Mayhem》正式发布了。从早上出门到晚上回家,我在通勤的路上听完了整张专辑,每首歌大概过了两遍耳。2008 年,我第一次听到《Just Dance》,从那以后,她的音乐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喜欢她早期的电子舞曲到几乎能把《The Fame》和《The Fame Monster》里的每一首歌唱得像模像样。2010年,我在俄罗斯读大学,因为在学校的艺术节上表演了她的歌和 Jessie J 的曲子,还拿了一等奖。次年,《Born This Way》发表,我至今记得在宿舍守着格莱美直播,看到她从那个蛋形道具里走出来唱《Born This Way》的场景。那种震撼像是在告诉我,音乐可以是更大胆的东西。

这么多年过去,我对她的喜欢没有淡,反而多了几分冷静和距离感。今年她的第七张专辑《Mayhem》让我期待了很久,尤其是首发的三支单曲:《Die With a Smile》《Disease》和《Abracadabra》。这三首歌出来时,我就有种直觉,那个曾经用电子节拍席卷一切的 Gaga 好像又回来了。《Disease》和《Abracadabra》尤其明显,带着她早期那种激烈又夸张的个人风格,像是在对我们这些老粉丝喊话:我还在,我没变。

今天完整听完《Mayhem》,感受却有些复杂。除了《Disease》和《Abracadabra》延续了那种炸裂的电子舞曲能量,其他歌的风格显得相对平稳。这个平稳不是说平庸,而是相比那两首的跳脱和冲击力,其他曲子收敛了些锋芒,像是她刻意放慢了脚步,让人能喘口气听听她的内心。我没有工作中听歌的习惯,所以这些感受都是在通勤路上仓促听后的想法。

听着听着,我开始觉得,这张专辑里有很多她在回望过去的影子。这种回望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她在用现在的自己重读过去。《Mayhem》跟她之前的专辑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以前的 Gaga 总是在塑造一个形象:《The Fame》的物质女孩、《Born This Way》的解放者、《ARTPOP》的实验者,甚至《Chromatica》的未来战士,每张专辑都有个鲜明的主题和人设。但这次,她好像没给自己套上任何角色。她说过,这张专辑是她最脆弱的作品,没有扮演,只有真实的她。这种赤裸的感觉让我既意外又感动。比如《Die With a Smile》,跟火星哥的合作带来了温暖的流行质感,但歌词里那种对爱和告别的坦然,又像是她在卸下盔甲,跟我们聊聊心底的话。

通勤路上,听着专辑,看着车窗外掠过的城市灯光,想起自己这些年的变化。2010 年的我,在俄罗斯的宿舍里模仿她的唱腔,满心憧憬。现在的我,在车里听《Mayhem》,多了些对生活的沉静。她在专辑里唱混乱和蜕变,我听着听着,也开始回想自己的破碎镜子。那些散落的片段拼起来不完美,但确实是我的样子。

《Mayhem》才刚发布一天,我知道自己的感受可能还不够完整。也许再多听几遍,我会有新的想法。但现在,我挺喜欢这种不急着定义的感觉。就像 Gaga 这次选择不给自己设限,我也愿意慢慢去听,去懂。她用音乐拼凑了自己的混乱,我听着,也在心里拼凑着属于我的过去和未来。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