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还有明天》观后感

我們還有明天 (1)

本文有对于影片中人物相关的剧透,但不以叙述剧情为主,主要以输出观点佐以剧情。若尚未观影,请慎重阅读。

还有明天 海报
还有明天 C'è ancora domani (2023)
个人评分:
⭐⭐⭐☆☆
1946年,二战后的意大利百废待兴,然而女性地位依旧低下。家庭主妇迪莉娅每日在丈夫的暴虐下、照料家人的琐碎中艰难生存,而女儿的婚事更让她忧心不已。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她收到一封神秘信件,眼中瞬间燃起坚定的光芒。她开始谋划一场神秘出逃……
Movie >>>

昨天应朋友推荐,我看了一部意大利电影,名叫《也许明天》。这部电影是女主演的导演处女作,她同时还参与了部分剧本创作。根据目前的评分数据,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获得了 9.4 分的高分,而在 IMDb 上则是 7.7 分。不得不说,这个评分差异已经让我对影片的风格和受众有了一些初步猜测。

总的来说,我对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是满意的。影片采用了黑白画面呈现,这种选择显得非常聪明,既强化了时代感,又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和故事上,而不是被色彩分散。此外,电影在部分段落中加入了歌舞元素,但数量极少,仅作为点缀,因此完全称不上是音乐剧。这种克制的手法我很欣赏。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二战结束后,女主角身处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地位依然低下。她所在的家庭也不例外。这个家庭由五人组成:年老的父亲、女主角的丈夫(也就是家庭的男主人)、女主角自己、即将出嫁的女儿,以及两个还在上学的儿子。家庭的权力结构非常明显,女主角处于最底端。 女主角的生活可以用「卑微」和「不堪重负」来形容。她不仅要在外打多份工养家,回到家里还要承担全部家务,甚至包括伺候老父亲的日常起居。然而,她的付出换来的不是感激,而是丈夫的凌辱和殴打。有时候,这种暴力甚至荒谬到毫无理由,比如早上刚起床的问候,都可能招来一巴掌。

更令人寒心的是,这种对待女主角的方式并非只来自丈夫,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好不到哪里去。 先说即将出嫁的女儿。她在整部影片中只关心自己能否顺利嫁出去。未婚夫全家上门时,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家里人会不会让她丢脸。如果母亲稍有闪失,她立刻责怪母亲「没用」。有一次,她自己做饭把锅烧干,母亲出面替她顶责,结果被父亲照例殴打一顿。事后,女儿不仅毫无愧疚,反而冷嘲热讽,说母亲只会忍受家暴,父亲疼爱她,她却一点用都没有。这种自私和冷漠让人瞠目结舌。 再看丈夫的父亲,也就是女主角的公公。他虽然没有家里的话语权,但也并不支持儿媳妇。表面上看,他反对儿子打骂妻子,可理由却完全不是同情或怜悯,而是觉得这种日常化的打骂让他心烦。他甚至提出一个变态的建议:不要经常打,而是打一次狠的,让她记一辈子。这种逻辑扭曲得令人不寒而栗。

至于两个儿子,他们的表现更是让人无语。他们整天只知道打闹,餐桌上满口脏话,对其他人的感受毫不在意。姐姐要出嫁、爷爷去世时,他们想的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能不能把姐姐和爷爷的房间占为己有。这种自私和愚蠢贯穿了他们的每一场戏。

尽管我对这部电影的整体呈现基本满意,但最终我只能给它打 3 分(豆瓣满分 5 分)。原因在于一个让我非常不舒服的场景:在丈夫第一次对妻子实施家暴时,影片居然采用了歌舞形式。更离谱的是,女主角竟然用舞蹈动作回应了这一暴力行为。我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完全不可取,甚至不值得提倡。家庭暴力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抵制。而这部电影却用轻快的歌舞形式来表现施暴场景,还让受害者以舞蹈回应,这到底想传递什么价值观?

我认为,电影可以客观反映某个时代的现实,这没有问题。那个年代女性的处境确实艰难,影片展现这一点是它的意义所在。但作为创作者,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导向,比如告诉观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今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呈现事实的层面。更何况,用歌舞来包装暴力、让被施暴者主动以舞蹈回应,这种艺术化处理在我看来既刺眼又刺耳,完全破坏了影片原本可能传递的深刻意义。

总的来说,《也许明天》在技术和叙事上有可取之处,但这个处理上的瑕疵让我无法给出更高的评价。或许它的高分来自对艺术形式的认可,但对我而言,内容的内核和导向同样重要。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