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让身边的朋友学会善用 AI 工具

Mobile of Green Plants

我真心希望身边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学会并且善用 AI 工具。现在,大家比较常用的对话式 AIGC 工具已经非常成熟了。民用 AI 时代到来已经两三年,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最好的时候。这些工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而是变得非常平民化,几乎人人都能轻松上手。无论是日常琐事还是工作需要,AI 都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所以,我最近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鼓励身边的朋友去接触、学习并用好这些 AIGC 工具,希望他们也能从中受益。

去年,DeepSeek 还没成为国民级应用时,我就推荐了一个朋友去试用。当时,我给他介绍了 Kimi 和 DeepSeek 这两款工具,详细教他怎么操作。我会告诉他,比如一些需要灵感或逻辑整理的问题很适合问 AI,像写作提纲、头脑风暴,或者查资料时快速归纳重点,这些都可以交给 AI 来做。同时,我也提醒他,AI 并不是万能的,比如涉及强烈主观判断或需要深度情感共鸣的问题,它就不太擅长。他听完后挺感兴趣,马上开始尝试。用了没多久,他就跟我说,感觉「仿佛身边多了一个可以商量事情的好朋友」。从玄学占卜到工作计划,再到方案撰写,他用得不亦乐乎。后来他还告诉我,有一次他用 AI 帮忙调整一个项目计划,结果效率高了不少,领导还夸他思路清晰。我听完觉得挺好笑,也挺欣慰,他的体验让我觉得这种分享很有意义。

昨天,我和室友聊天时,随口问她有没有听说过 AI,愿不愿意学着用一下。她很干脆地说想学,还提到看到身边有人会用,自己却不会,多少有点自卑。她说,有时候听别人聊起 AI 帮忙写东西、解决问题,自己完全插不上话,心里挺不是滋味。听她这么说,我回到家就立刻教她用 Kimi 和 DeepSeek,一边教一边感慨:现在真是入门 AIGC 的好时候。想当年,AIGC 和大模型远没有如今这么发达,如果那时候教别人,可能得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是怎么训练的,内容多到让人头晕。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工具已经非常成熟,大模型的迭代速度也让输出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像 Kimi 和 DeepSeek 这样的工具,界面简单、功能强大,连新手都能很快上手。我教她的时候,她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能帮我干啥」,我就让她自己试着问几个问题,结果她很快就摸到了门道。

教完之后,室友开始用 AI 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她是个烘焙从业者,平时喜欢研究蛋糕和面包。我就看着她有条理地向 AI 提问,比如「将自己的配方发给 AI,并让它有针对性的提出这个配方的问题和建设性意见」或者「最近在做维多利亚蛋糕很容易鼓包,这其中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让这些原因引起的鼓包现象不再发生」。AI 给出的回答虽然不一定每次都完美,但确实给了她一些实用建议,比如调整蛋白打发的程度,或者换个品牌的奶油试试。她说 Kimi 解答这些问题一般般,但是 DeepSeek 给了她一些不同视角的灵感,或许明天就可以针对一些建议实践一下。她还挺兴奋地说,感觉 AI 就像个随时待命的烘焙顾问。我听完觉得挺开心,能帮她迈出这一步,还让她在兴趣上有所收获,确实挺值得。

其实,不只是室友,我身边还有不少朋友对 AI 工具感兴趣,但总觉得门槛高,或者不知道从哪开始。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毕竟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多少都有点畏难情绪。但现在的情况是,AI 工具已经发展到不需要你懂技术也能用好的地步。我有个朋友是做市场策划的,我教他用 AI 后,他开始拿它来生成活动文案的初稿,或者分析竞品的数据,虽然结果还需要自己调整,但他说工作量至少减了三分之一。还有个朋友是学生,我建议他用 AI 整理文献笔记,结果他发现整理一篇论文的时间从两小时缩短到了半小时。这些例子让我更坚定了一个想法:真诚地说,现在让身边还不会用 AI 工具的朋友学起来,并且熟练掌握,真的是个值得去做的事。

我觉得,学会用 AI 不仅是当下提升效率的好办法,也是未来不被淘汰的重要标志。技术发展这么快,AI 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工作上的文档处理、创意发想,还是兴趣上的烘焙、绘画、写作,它都能提供不小的助力。而且,随着模型越来越聪明,AI 能做的事只会越来越多。我希望更多朋友能感受到这种便利,而不是被技术甩在后面。毕竟,工具就在那,谁先用好,谁就多一份优势。以后,我还打算多找机会跟朋友们聊聊这件事,能帮一个是一个吧。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