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不借钱给朋友

mitchell-luo-07LMq80klHU-unsplash

突然想聊聊「不借钱给朋友」这个话题。倒不是因为有朋友找我借钱,而是纯粹出于自己的思考,或者说,是我对朋友关系的一种定位和梳理。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把我的想法讲清楚。

首先,我得承认,我对「朋友」这个词的定义门槛挺高。不是随便见过几面、加过微信的人,在我这儿就能算作朋友。那种程度顶多是认识,甚至很多时候,这种认识还带着点职场上的身不由己,或者朋友引荐时碍于面子不得不点头的成分。对我来说,能称得上朋友的人,至少得是那种开诚布公聊过一两次天,让我感受到真诚、不装的人。虚伪的、端着架子的,或者单纯到让我觉得没法交流的,我一般不会主动去交。因为对我这个 INTJ 性格的人来说,社交本身就是一种消耗,如果不能带来正向价值,我宁愿把时间留给自己。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很自然地会控制朋友的数量。现实生活中,我已经很少能遇到那种让我觉得「哇,这个人真有意思」的朋友了。更多时候,交往中是我在输出价值,别人在获取。所以,交友的门槛自然就得拉高,不然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过度消耗。

接着说回今天的主题——借钱这件事。我认识的朋友来自不同渠道和场景,我习惯根据他们的特质和相处模式,给他们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区。比如,有的朋友适合一起吃饭聊美食,有的朋友适合一起徒步或者短途旅行,有的适合聊职场话题,还有的适合聊人性、聊生活。能横跨两个分区的人,已经算是非常难得的了。但不管怎么分,在这些分区里,从来没有一个是「金钱往来型」的。

为什么没有呢?首先,我的交友场景本身就不存在「因为投资或者缺钱」这种前提。我的朋友圈不是靠经济需求构建起来的,所以天然就没这个分类。其次,如果已经是朋友,按照我前面的逻辑,要给他们额外加上「金钱往来」的功能分区,我是不愿意的。不管是我向他们借钱,还是他们向我借钱,我都不会同意。因为一旦朋友关系掺杂了金钱,平等的交往就很难维持。平常的互动,不管是开玩笑还是帮忙,都会让人忍不住去想:这跟钱有没有关系?关系会不会变成债主和金主的模式?我觉得这种变化会让原本单纯的友谊变味。

这个原则其实在我心里早就有了雏形,但直到去年,我听了一期杨天真的播客,才让它变得特别清晰。那是《天真不天真》第 9 期,发布于 2024 年 5 月 6 日,杨天真和春夏的对谈。播客里,杨天真提到她可以借钱给朋友,但春夏明确说她不会借钱给朋友。春夏的理由让我特别有共鸣,她说:借钱会让朋友关系变得不对等,无论是借出去还是借进来,都会让关系多一层复杂性,甚至可能影响原本的信任和轻松感。这跟我自己的想法几乎一模一样,当时我就觉得惊讶又欣慰: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这种「怪胎」还有同类。

有了这个想法,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么实践的。过去几年,我拒绝过好几个朋友借钱的请求,也婉拒过一两个想投资我开店的朋友,哪怕他们说对我很放心。我的理由很简单:借钱,我会觉得关系不对等;给我投钱,我会觉得有压力、不自由。无论是哪种情况,金钱一旦介入,原本舒服的相处模式就会被打破。

当然,我不是说朋友之间不能有任何形式的互助。只是对我来说,金钱这种东西太容易改变关系的本质,我宁愿把朋友留在纯粹的交往层面。而且,很多时候,我的朋友基本上经常从我这里获益,这个「益」是远远超出金钱价值的。至于那些非得靠金钱维系的关系,我觉得那就不叫朋友了,可能只是某种利益交换的熟人罢了。或者说,如果我的朋友需要钱,我觉得可能往往有比我更适合开口的朋友或者地方。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