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生家庭
近几年,我越来越常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不过,这个词出现在我耳边的时候,大多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有人犯了错、试图辩解,或是情绪低落时,嘴里会冒出类似的话。比如「我之所以变成这样,都怪我的原生家庭」,或者「原生家庭给我带来了太多痛苦,让我特别渴望被爱」。这些表达听多了,我开始觉得这个词似乎总带着点负面色彩。
在维基百科上,「原生家庭」的定义是这样的:「早期与父母或其他形式抚养者居住的家庭。原生家庭往往是相对于成年后自主选择的家庭而言的(例如结婚组建新家庭、外出独自居住等)。」从字面看,这不过是一个中性的描述,讲的是每个人出生时所属的那个家庭环境,跟好坏无关。可在现实中,它却常常被用来解释一个人的缺陷或者不幸,好像成了某种标签。
随着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关注越来越多。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和依恋模式。而这些,往往跟早年的家庭环境脱不开关系。原生家庭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们去理解代际关系,或者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创伤。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很重要。就像跑步比赛里的起跑线,原生家庭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出发时的位置。
但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人可能从家庭里学会了坚韧和爱,有人可能带着伤痕和不安。因为每个人都有原生家庭,所以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好与坏归因于它。可如果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会不会有点过于简单了?
在我看来,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存在,但它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全部。起跑线可能是父母给的,但赛道上的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原生家庭不会永远跟在你身边,后天的经历 ———— 上学、交友、工作、独立思考——这些才是塑造一个人更关键的部分。我接触过一些人,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困境完全源于原生家庭。确实,他们小时候的经历可能不那么愉快,甚至有些坎坷。可再深入聊下去,我发现有些人其实并不愿意主动去改变,他们更习惯停留在抱怨里,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我的起跑线这么差?为什么我没生在更好的家庭?这种时候,原生家庭就成了一个方便的退路,一个不用努力就可以解释一切的借口。
其实,如果一个人喜欢埋怨,生活中总能找到理由。原生家庭只是其中之一,但绝不是唯一。天气不好、交通拥堵、工作不顺,这些都可以拿来抱怨。可抱怨归抱怨,生活还是得继续。
说到我自己,我的原生家庭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不好。父母双全,没有离婚,也没有家暴。但我小时候并不快乐。从记事起,我就没怎么跟同龄人出去玩过,也没有零花钱。每天早上 5 点起床,得给家里人做早餐,然后去上学。放学回家后,必须立刻写作业,写完也不能看电视,8 点半就得上床睡觉。我的母亲很传统,控制欲也强,我只能按她的要求生活,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机器人,日子过得规整却没什么乐趣。
不过,上了高中后,事情变了。我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后来,我渐渐活成了自己希望的样子。现在回想,我不会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它确实让我小时候少了自由和快乐,但我不认为它毁了我。我更珍惜的是,自己后来通过努力争取来的生活。原生家庭是起点,但不是终点。决定我今天是谁的,不是过去的约束,而是我选择去改变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