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有人觉得我的创作内容是 AIGC?
前两天,一位不求甚解频道的关注者在我的 Telegram 推送下留言,指出推送中的错别字,并提到我的内容可能是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产出的。这个观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今天想借此聊聊我的想法。
我想先说明,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针对这位关注者的怀疑去自证我的内容不是 AI 写的。未发生的事情无法被证明,而且通常是谁提出怀疑谁来举证。我今天想探讨的是,假如我真的用 AIGC 来创作,会有什么影响,或者说,为什么我不这样做。
我的创作来源
不求甚解的 Telegram Channel 已经运行了五年半,记录了我每天的发现和思考。回顾五年前,AIGC 技术远没有今天这样普及和便捷,普通人很难低成本地使用它。当时,我的频道内容和风格就已经形成,甚至影响了不少中文 Telegram 频道的表达方式。日更博客也是如此,它更像是我生活的延伸,记录日常的点滴、思考和照片。
如果我真的用 AIGC 来生成博客内容,可能会出现一个矛盾:既然选择用 AI 写文章,图的不就是省时省力吗?为什么还要费力地在文章中插入流水账式的日常记录和生活照片?这些内容的个性化程度很高,要让 AIGC 模仿我的生活细节,再人工调整到自然,效率反而更低。这似乎违背了使用 AI 的初衷。
假如我用 AIGC,图什么?
假设我真的用 AIGC 来写频道推送或博客,可能的目的有两个:
1. 锻炼 AI 使用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用 AIGC 创作是为了提升对 AI 工具的熟练度。但这个理由在我这里并不成立。我的日常工作中,AI 已经被深度融入。从一线事务到团队管理、项目协调、采购计划,我每天都有大量场景需要使用 AI,频率和复杂度远超博客或频道的更新需求。我已经在工作中积累了足够的 AI 使用经验,没必要通过日更博客或频道这种低频场景来「练手」。
2. 打造爆款内容,追求知名度?
另一个可能的动机是用 AIGC 创作爆款内容,扩大影响力。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会做两件事:首先,选择流量更大的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或小红书,而不是 Telegram 或个人博客;其次,写完内容后,我需要在流量大的社区或平台积极推广,吸引更多关注。但实际上,这两件事我都没有做。
以我过去在大厂做用户增长的经验,这些动作对我来说并不难。如果我真的追求知名度,早就去流量平台发力了。但我没有这么做,因为我的目标从来不是追逐流量或知名度。
创作的初衷
回到我的创作本身,无论是探店写点评、沉淀自己的美食地图,还是坚持不求甚解频道和日更博客的更新,核心都是为了让自己保持发现和思考的习惯。这些内容像是我的眼睛和大脑的延伸,帮助我记录生活、整理思路、锻炼观察力。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因为我在意被质疑。毕竟,如果我在意,完全可以在不求甚解频道发一篇推送回应,关注量远超博客的浏览量。我写这篇,只是觉得这个质疑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切入点,像是思维体操,促使我反思自己的创作动机和方式。
总的来说,无论是 AI 还是其他工具,创作的本质在于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我的频道和博客,就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记录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在日常中寻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