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吃」的人比想象中少
我是一个喜欢研究吃的人,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对吃这件事颇为用心。从人均 1000 的高档餐厅,到走街串巷的苍蝇馆子,我都愿意去尝试,唯一的前提是:菜要好吃,饭要花心思。
我写过不少美食点评,也整理了自己的外食指南,不过这些都只留给自己参考。在探寻美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其中最让我感慨的,是真正「会吃」的人,其实远比想象中少。
什么是「会吃」
这里的「会吃」,并不是指拿筷子吃饭这么简单,而是指能不能吃得明白,懂不懂得去品味和欣赏食物。比如,我有一个很浅显的身边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我和杭州一家饺子馆的老板很熟,原因是我们都是山东老乡,他们家包的饺子带着浓浓的山东味道,尤其是鲅鱼饺子,鲜亮可口,让人回味无穷。鲅鱼水饺是山东青岛、烟台、威海一带的特色美食。正宗的做法是将新鲜鲅鱼的鱼肉从鱼身上刮下,弃掉中间靠近血线的部分,因为那部分腥味重。鱼肉剁碎后,混合新鲜韭菜,有些家庭还会加少量猪肉调馅。听起来简单,但每个食材都得讲究,细节也至关重要。
比如,鲅鱼必须新鲜。很多饺子馆用的是冻鲅鱼,鲜度早已流失,腥气也重。为了掩盖腥味,他们往往会在馅料中加入姜末。腥味是压住了,但原本的鲜美也被破坏了大半。韭菜同样关键,不能随便用市场上常见的老韭菜,最好是头茬韭菜,买回来还得仔细择洗。2 斤韭菜择完,可能只剩不到 1 斤的嫩叶,才能达到标准。这样做出来的鲅鱼饺子,一咬下去满口汤汁,鲜香扑鼻,令人满足。
还有一个小细节,但凡是在饺子里放韭菜,就需要给多点盐。如果只放韭菜,盐不放或者少放,会让韭菜这个「鲜味助力剂」的角色完全发挥不出来。
吃不明白的人不少
然而,能搞懂这些门道的食客有多少呢?甚至,连吃不出来鲅鱼饺子里的绿叶是什么的人,都不在少数。我和老板聊天时,他提到有好几位食客抱怨饺子里「放了葱」。这让我哭笑不得。新鲜的鲅鱼饺子如果放葱姜蒜,甚至是葱姜水,都是暴殄天物,糟蹋了食材的鲜美。究其原因,这些食客压根分不清韭菜和葱,觉得只要是绿色的、带点辛辣味的菜,就是葱。这种误解,听起来既好笑又无奈。毕竟韭菜和葱的口感和味道,差了十万八千里。说这些人长了张嘴,但是没有辨别氛围的能力也不为过。
这只是一个小例子,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人其实并不懂得食材,也不明白一道菜背后的讲究。他们吃东西,可能只停留在表面,尝个冷热咸淡,或者稍微高级一点,能说出个口感脆爽或软糯。但至于用了什么食材、制作有什么门道,甚至这道菜背后有没有历史或人文故事,他们往往并不关心。
讲究的人也不多
除了吃不明白食材,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像我这样愿意在吃上花心思、讲究细节的人,似乎并不多。很多人吃东西,只会关注菜的味道如何,是否合口味,却很少去思考这道菜为什么好吃,或者不好吃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
比如,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可能会因为一个很小的细节,比如服务员态度一般、餐厅环境不够高雅,就全盘否定一家店的食物。反过来,也有人会因为一道菜「看着好看」或者「分量足」,就觉得它好吃,完全不去考虑食材的新鲜度、搭配的合理性,或者烹饪的用心程度。
在我看来,真正「会吃」的人,不仅要吃得明白,还要懂得如何搭配,怎么吃才更好吃。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客观地评价食物,跳出主观喜好,去欣赏一道菜的工艺和用心,甚至还能挖掘出美食背后的人文价值。
写在最后
会吃,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它需要你对食材有基本的了解,对烹饪有好奇心,对美食背后的故事有兴趣。遗憾的是,真正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少。
下次吃到一道好菜,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道菜为什么好吃?它用了什么食材?有什么特别的做法?也许,从这些问题开始,你会发现「吃」这件事,其实可以很有趣,也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