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小宇宙还有继续使用的必要吗?

c-d-x-PDX_a_82obo-unsplash

最近几天,我又断断续续听了几期播客。说起来,我听播客的场景 90% 都是在开车的时候,剩下的 10% 基本是坐在电脑前,想从以前听过的播客中找回一些当时觉得有价值的内容。播客对我来说,既是消遣,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

我日常听播客主要用的是小宇宙。这款由即刻公司最初作为 Side Project 推出的应用,如今发展得越来越大了。虽然它的商业化路径可能还没完全稳定,但小宇宙在中文播客圈的地位不容小觑。很多听播客的人都在用它,而且这个平台还吸引了不少优质内容创作者投身播客创作。某种程度上,小宇宙之于中文播客圈,有点像前段时间流行的 Folo 之于中文博客圈,都是某种生态的催化剂。

不过,今天我想聊的不是小宇宙有多好,而是我们现在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使用它。这个念头源于我对播客客户端的思考。小宇宙并不是播客客户端的开创者,也不是唯一的选择。作为一个曾亲手录制、剪辑和发布过播客的人,我很清楚,早期我们听播客时用的都是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小宇宙的底层逻辑其实也差不多。不仅如此,随着近两年 AI 技术的普及,一些新服务开始为播客内容提供更多可能性。比如我最近在用的 PodQuest,它不仅是个泛用型播客订阅和播放的服务,还结合了 AI 技术,提供了播客订阅、收听,以及将音频转为带时间戳逐字稿的功能,用起来非常方便。

前面提到,我有 10% 的播客使用场景是回溯历史内容,找寻当初觉得有用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PodQuest 的优势非常明显。我不用一字一句地听,甚至不用开倍速去跳跃寻找那些「有价值」的片段。有了逐字稿,我可以直接用文字搜索,配合其他 AI 工具,快速精准地提取信息。这种效率是传统播客客户端很难比拟的。

那么,小宇宙的价值是不是就只剩下订阅和播放了?

其实,订阅和播放功能,无论是泛用型播客客户端,还是 PodQuest,甚至 Folo 这样的 App,都能轻松实现。小宇宙似乎并没有什么独一无二的优势。但仔细想想,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价值:用户评论。得益于小宇宙在中文用户中的广泛普及,它聚集了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而这些用户基于单期播客内容产生的评论,其实是价值的延伸。比如,最近我听了李诞和杨天真对谈的两期节目,里面提到的一些书名和人名,我很难通过李诞的大舌头口音直接听清楚。但节目评论区里,总有热心听众会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帮我快速获取准确内容。这种基于用户群体的二次创作,或者说 UGC(用户生成内容),往往能为播客内容本身增添额外的价值。

所以,小宇宙真的失去价值了吗?如果我们只看订阅和播放功能,确实有不少前辈和后辈可以替代它。但它通过平台力量聚拢的用户群体,以及这些用户产生的二次内容,却是一个独特的价值点,可能是我们容易忽视的更大财富。在选择播客工具时,或许我们不仅要看功能本身,还要考虑这些工具背后社区的潜力。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