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感觉自己又到了信息和知识汲取阶段

david-clode-_Io0OhXpr38-unsplash

这周的流水账写了不少,到了周末,索性换个节奏,不再记录琐碎的日常,写点更抽象、更有思考空间的东西。

从潮汕旅行回来后,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一个熟悉的阶段:高效地读书、听播客、看纪录片、看电影和追剧。这种状态让我觉得很充实。虽然这些事平时也能做,但要在一段时间里密集地、持续地去做,对我来说并不容易。保持这种节奏,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能够持续接收信息,不被干扰,也不会轻易感到疲惫。

我一直觉得自己有种轻度的内容摄取障碍。无论是翻开一本书、点开一部电影,还是开始一部剧集,通常在最初的几分钟或几页,我很容易就想关掉、退出。可能是因为注意力难以集中,也可能是因为缺乏耐心,更重要的是是难融入到一整部新内容的价值观(如果书籍的话应该和作者的叙述手法有关,而不是价值观,这点我没能很好的总结)。所以,要让我在一个阶段里持续接受大量内容输入,是一件挺有挑战的事。

但我始终认为,一个想要不断进步的人,必须经历这样的阶段。认知的提升是持续成长的核心,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我希望自己的视野和理解力能不断扩展。然而,认知的进步不可能是线性的,那样太难了。我更倾向于认为,人的成长是阶段性的。有的阶段可能相对平缓,像是积累能量的过程;而在某个阶段,可能迎来一次比较显著的提升。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提升,往往是通过内容摄入来弥补信息差。比如,读书让我了解新的观点,播客让我听到不同领域的思考和切面,纪录片和电影则扩展了我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但当这个阶段的内容摄入达到饱和,我会感觉到某种瓶颈。这时,我需要转向其他维度的成长,比如多出去走走,接触真实的世界,丰富自己的感知能力和 Se 方面的能力。亦或者,需要接触和折腾一些比较前沿和 Geek 的事物,从而提升另一个层面的认知和对于这个时代的敏感度。

以此类推,成长的每个方面都需要关注,但每个方面都不可能一直高速前进。它们需要间歇,需要轮换。这样的节奏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可以提升的空间。长远来看,这种阶段性的成长方式,不仅拉长了成长的生命周期,也让我在不同维度上都能有所塑造。

说了这么多,其实主观的想要表达的就是:在众多方面中,让我最值得珍惜的就是能够静下心了鉴赏和摄取更多内容的这个阶段。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