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信息和「我早就知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朋友分享一些有趣的见闻,比如 B 站 up 主的视频、某个网红的新闻,或者是行业内的新鲜事。然而,不少人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你刚把内容发出去,朋友第一时间的反应却是「这个我在抖音刷到过」「他最近很红」。这种反应,表面上是在表达对你分享的信息并不陌生,实际上却可能让分享者感受到一种莫名的落差,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好意没有被珍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交现象?这些反应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心理动因?我们又该如何调节自己,避免因此产生负面情绪,保持更健康的自我感受?今天就像发散的来聊聊这个话题。
这种「我早就知道」的反应从何而来?
首先,这种反应其实非常普遍。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今天,大家获取内容的渠道高度重叠,彼此之间的信息差越来越小。很多人下意识地用「我也刷到过」来回应,是一种在群体中表明自己信息同步、紧跟潮流的方式。甚至,是对于同类消息潜意识最直接的反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反应有几种常见的解释:
- 其一,这是人在社交中争取话语权和存在感的一种微妙方式。通过「我早就知道」来展示自己消息灵通,获得一种优越感或资深感;
- 其二,是出于对被边缘化的担忧。很多人害怕被视为信息闭塞,所以会下意识地标明自己并不落后。
还有一种情况,这其实是一种关系确认。朋友用「我也知道」来表达「我们有共同话题」,未必有否定或炫耀的意思,只是自然而然地拉近距离。当然,也有人是为了节省精力,不想展开评价,于是用「我知道」来简化对话。
如果从 MBTI 性格类型和荣格八维的角度来看:
- 理性主义(NT 型)的人更容易通过信息掌控来获得自我价值感,比如我是 INTJ,这种性格的人因为拥有 Ni-Te 的动线链路,会对于很多事物有很超前的洞见,在朋友找我聊天抱怨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你看,我就说吧」「我早就提醒过你」。
- 而守护者(SJ 型)则倾向于用熟悉感来确认自己的安全区,这也和我上面提及到的,使用这种话术来巩固自己的安全感有关。
- 外倾直觉(Ne)的人喜欢联想和扩展话题,所以会使用这种话术来承接和拓展话题;
- 而外倾感知(Se)的人则更享受新鲜和时尚带来的同步感,更多地使用这种话术来表示对你提供消息和自己获取信息能力的认可。
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减少负面影响
面对这样的反馈,很多人会感到失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分享的意义。其实,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办法去调节和改善。
首先,可以尝试改变对分享的预期。分享的本质是交流和联结,而不是信息竞赛。即使对方已经知道,交流的价值依然存在。你们有共同关注的领域,本身就是关系的纽带。
其次,学会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当感到不被重视时,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太在意对方的认可了?」、「这种小小的失落其实很正常」。通过自我对话,把对方的反应看作一种表达同步感的方式,而不是否定或炫耀。
在实际交流中,可以试着引导对方深入讨论,比如「你觉得这个 up 主哪里有趣?」或者「你还刷到哪些类似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对话从「谁先知道」转向「我们怎么看」,让互动变得更有深度。
最后,不必苛责自己的敏感。适度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只要能及时觉察并调整,反而能让自己在社交中变得更自如。关注关系和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信息价值,才能让分享变得更有意义。
同样的,这也是我需要努力实践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