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面对「不公平」

alex-shute--TZSfNVvJ60-unsplash

今天在 V2EX 上看到一篇帖子,题目叫做《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再刷新我的三观》。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小孩在入园、入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公平,包括金钱上的压力、需要托关系办事等。读完之后,感触颇深。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很多事情「应该是」或者说「本应是」公平的,但现实中却总能看到利益和人性复杂的一面。

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小时候,老师和父母总是告诉我们要公平、公正,似乎「公平」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慢慢长大,尤其是踏入社会后,才逐渐明白,「公平」其实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条件,而更像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用心理学里「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来说,公平大概就是「超我」——它是我们希望自己和他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但现实往往离这个标准很远。

如果把公平和不公平抽象出来单独谈论,很容易让人对各种不公平现象产生愤慨。但实际上,不平等和不公平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存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成为不公平的受益者或施加者。

举几个例子:

  1. 性别与分工
    很多职业在招聘时会明确倾向某一性别,或者在薪酬、晋升上存在差异。比如同样的工作,女性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同等认可。社会对性别的期待也影响了每个人的选择和发展。
 2. 户籍与教育
    学区房早已成为城市家庭的普遍焦虑。哪怕只是街道之隔,学区内外的教育资源、入学机会完全不同。户籍制度也让很多外地家庭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遇到隐形的天花板。

  2. 家庭背景
    有些人天生就在「起跑线」上。父母的资源、社会关系、经济条件,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环境和机会。所谓「拼爹」、「寒门难出贵子」,其实就是现实版的不公平。

  3. 外貌与机会
    职场招聘、社交场合,外貌往往成为隐形门槛。颜值高的人可能更容易获得好感和机会,而很多能力强但外貌普通的人则需要付出更多。

  4. 资源分配
    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就业,资源分配都极不均衡。数字鸿沟也让信息获取和发展机会变得不一样。
  5. 职场上
    你面试别人,你被别人面试。你做领导给自己团队人分活、给晋升机会。你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喜欢和合作,喜欢和谁成为饭搭子。这些都是有你做出的选择而造就的对别人的不公平。

这些例子其实都很常见。有些时候,我们会为自己或身边的人遭遇的不公平愤愤不平,但更多时候,当不公平让我们受益时,我们甚至不会意识到。比如,出生在城市、家庭条件尚可、接受了较好的教育,这些其实都是一种不公平,只不过我们习以为常。

回想刚入社会那几年,我一直有很强的「纪律委员」式思想洁癖,对各种不公平现象难以容忍,总觉得这是一种社会和人性的失败。每当自己或亲友遇到不公平,总会对社会失望。但现在回头看,其实我们只是更容易发现自己作为受害者的不公平,或者能够和那些遭遇到不公平的人共情(本质上应该就是经历过类似于同样的事情),而那些让自己受益的不公平,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所以说,公平和不公平本质上都是相对的,都是站在不同立场上得出的结论。当我们发现不公平时,如果只能抱怨,其实既无法解决问题,也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力感。做好预期管理,认识到公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人类文明中弥足珍贵的东西,这或许才是面对现实的第一步。毕竟人类也是生物,有欲望和人性,我们需要一生与之做斗争。没有绝对的公平,也不意味着世界就没有希望。理解这一点之后,心态反而会更加平和。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