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专车与快车的选择:我的打车体验与思考

paul-hanaoka-D-qq7W751vs-unsplash

我平常外出基本都自己开车,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短途跨城周边游,车子几乎成了我的「第二双腿」。回想起来,自己开车已有 10 多年,期间很少乘坐地铁或公交。如果车子需要维保,我通常会选择打车,而不是挤公共交通。

我订阅了滴滴专车的会员,主要是为了方便父母。他们住在青岛,而我在杭州,父母年纪大了,腿脚不太利索,除了买菜这种短距离出行,我都会帮他们叫车。为了让他们的乘车体验更好,我通常选择专车,并在备注里写上「乘车是老人,请尽可能开到楼下,多照顾」。专车会员每月会赠送 8 元的优惠券,还有一些额外的权益。如果每个月固定使用专车服务,这个会员的性价比还是挺高的。

以前,我更多是为父母叫专车,自己偶尔打车时,通常随便选个快车凑合。但最近我转变了想法,即使是自己出行,也开始果断选择专车。专车确实比快车贵,但价格之外,它解决了一些让我在乎的痛点,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 乘车体验的差异

专车的乘车体验明显优于快车。专车对运营车辆有较高的准入门槛,从车型、车内整洁度到气味控制,都比快车高出一个档次。司机的着装和服务态度也更专业,整体给人的感觉更舒适。

快车最大的问题在于车内环境。尤其到了夏天,快车车内清洁不到位,空气不流通,经常会有异味,甚至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臭味。遇到这样的车,简直是「物理攻击」加「精神打击」,整个人心情都会变得很差。而专车在这方面几乎没有类似问题,车内环境整洁,气味清新,乘坐起来更舒心。

💁‍♂️ 司机服务的稳定性

除了乘车环境,专车在司机服务上也有明显优势。专车司机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服务细节有明确的 SOP(标准操作流程)。他们通常不会主动发起无意义的聊天,这对我这种希望在车上放松或处理个人事务的人来说,简直是刚需。而且,专车司机在处理问题时,态度更倾向于服务用户,而不是与乘客产生争执。

相比之下,快车司机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滴滴对快车司机的约束相对有限,抽成、奖励或扣分机制的实际效果并不强。打个比方,快车司机有点像公司的兼职员工,虽然有工资,但约束力不够,服务态度和质量往往取决于个人。而专车司机更像是专职员工,服务意识更强,整体体验更稳定。

💬 总结

专车虽然价格更高,但它很好地解决了快车在车内环境和服务质量上的两个核心问题。对我来说,这两点直接影响了出行的舒适度和心情,因此我现在几乎每次打车都会选择专车,哪怕次数不多。

之前在滴滴发布年度报告时,我看到朋友 61 在 Twitter 上提到,打专车其实比自己开车省钱。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每天都选择专车,成本上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到 61 的打车数据,觉得蛮有意思,粗略算了一下,发现更有意思了:

1. 一年打车费用 23K,在杭州的消费为前 1%,也就是说99% 的人打车需求日常远远达不到 20K;

2. 如果是开油车,一年总计费用约 21K,(停车费大概 8400,按 350 一个车位包月计算;油耗费用大概是 7680 元,按每月平均开车 1000… https://t.co/m6GZZJ3dMB

— Jimmy Cheung (@remixdesigner) January 1, 2025

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大家其实更多时候不把坐到臭车、和司机拉扯,作为可以通过加钱来解决的问题。如果你告诉他花更多的钱可以杜绝这些问题,大概率会得到「我不想花那么多钱」的回答,那么问题就很显而易见了,核心是大家对于花多少钱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服务,是有非常大的误解,以及通过成本解决隐性矛盾问题的意识也是没有的。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