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cast AI 不完整用后感
在今年五一期间,Raycast 团队将 iOS 版本的 App 代入公众视线,也是在那时候,我购买了 Raycast AI 服务,官方对这个服务的定义是「Pro + Advanced AI」 (本文我简称 Raycast AI 服务)。
🌡 使用频次
老实说,购买了 Raycast AI 服务后,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么去频繁的使用它。我在当初购买它的时候的心理是「购买之后就可以使用 OpenAI/Claude/Perplexity/Mistral/Gemini/Grok 等各家顶尖的 LLM 了……」,现在想来,当初会有这种想法,可能更多是因为年费 Raycast AI 服务还是挺贵的,要花这笔钱,得有说服自己的理由才行。
回归正题,我确实是每个工作日都会使用,但并没有想象中大用特用。
♻️ 替换了什么
- 官方服务类:我不在会打开 OpenAI 的 ChatGPT 了,无论是网页还是 App,DeepSeek 以及其他第三方所谓的满血 DeepSeek 我也不太会单独去用了。
- 套壳类应用:OpenCat、浮望等这类 App 我也不用了,尽可能都在 Raycast 中完成相应的 AI 需求。
- 但是,我还会保留使用网页版 Grok 的习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我潜意识觉得 Grok 网页版本生成的结果比在 Raycast AI 中给到的更让我满意。
💖 核心喜欢 Raycast AI 什么
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因为它是 Raycast,Raycast 就像新时代的 Alfred 和 Spotlight,在 macOS 系统中,它就是一个全局的搜索框,利用这个本就是用户习惯的全局渠道,来进行各种行动的起始点。
我个人觉得在 AI 赋能用户和兼容用户的使用习惯方面,做得最好的只有 Raycast 和 Dia。前者通过系统级别的搜索款,外加在搜索框使用「ask」命令,来读取不同窗口和 App 中的内容。后者利用类似的交互,可以让用户针对 Dia 浏览器中任何一个 Tab 中的内容发起 AI 性质的工作。我觉得 AI 最大的场景化使用就应该类似这二者,而不是有一个 AI 专属的 App 在里面问东问西,而是因该串联到用户的各种工作流当中去。
💔 还有哪些不足
整体上,Raycast 的 iOS App 还是非常的鸡肋,当然这个鸡肋指的是和 macOS 端相比,如果从一个单纯的 Note 或类 OpenCat 这种套壳 AI App,那么我觉得也是中规中矩。
还是希望 Raycast 能够在 iOS 生态中有更多有意思的玩法和使用场景,不过这个更多是继续往于 iOS 生态自身变得更加开放吧。
💰 买 Raycast AI 值么?
这个是我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如果用使用频次来衡量,我觉得不值。我完全没用用到一个我觉得能回本的频次,但是,我觉得这个需要从另一个维度来看。
在几年前,我在 Twitter 上到一个言论让我收益至今 —— 「书的价值不在于阅读,而在于拥有」,是的,书买来读不读可能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拥有它,把它放在书架上,能够在你想要获取到相应信息的时候随时能够翻阅到它,才是买书的真正价值。
我觉得 Raycast AI 就是这样,我能够让顶尖的 LLM 在我的口袋里待命,真正要使用它的时候我无需排队,使用不同的 App 打开不同的网页,这种随时待命可以为我服务的感觉,或许在我这里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