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些开发者的「自我感动」谈起
最近在浏览 Twitter 时,常常会看到一种特定类型的 Tweet。发布者通常是一位独立开发者,对自己新版本 App 中的某个交互细节感到格外满意,于是放出一段动态或静态的素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己能够创造出如此「优秀」交互的欣赏与喜悦。
坦白说,每当看到这类分享,我内心总会浮现出一些不太友善的念头。
首先,我会觉得其中一部分交互设计,其实并不能达到通常意义上「优秀」的标准。这背后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审美本就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认知阶段与专业层次不尽相同。这两种可能性叠加起来,便造成了一种有趣的错位:你认为惊艳的设计,在他人看来可能平平无奇;你觉得稀松平常的处理,或许在别人眼中却独具匠心。
但更深一层的想法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开发者会如此沉浸在一些或许并非「实质性」的追求上。举个例子,如果你的 App 尚未切中用户的核心需求,也没有一个清晰或完善的盈利模式,那么花费整周时间去打磨一个仅有少数人能欣赏到的 UI 动画或交互,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我并非想要否定他人的努力,有时我也会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刻薄。因此,在观察到几位开发者有类似行为后,我没有发表任何公开的评论或吐槽。直到近日,我偶然发现,当初那几位对自己产品细节引以为傲的开发者中,有人开始公开表示,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新版本,在发布后却几乎无人问津。
这个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我之前的那些想法。
独立开发者对自己的产品倾注心血,这本身是值得尊敬的。将一个想法从无到有地实现出来,并在每一个细节上力求完美,这种工匠精神驱动着许多人不断前行。一个精致的动画、一个顺滑的转场,都能给开发者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既是对自己技术能力的肯定,也是对美学追求的实践。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分享自己的喜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开发一款「产品」与创作一件「作品」之间,存在着一条微妙的界线。作品可以纯粹为了自我表达,可以不计成本地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但产品不同,它终究需要面向市场,需要解决特定人群的问题,并最终获得商业上的可持续性。
当一个产品还处于寻找用户、验证需求的早期阶段时,它的核心任务是「生存」。这意味着,所有资源的投入都应该优先服务于这个核心目标。用户的痛点是什么?产品是否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目标用户在哪里?如何让他们知道产品的存在?这些问题,远比一个按钮的点击效果是否足够「优雅」来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沉浸在细节的打磨中,有时会成为一种舒适的「逃避」。因为相比于直面市场、接触用户、处理那些棘手的反馈和推广难题,优化代码、调整 UI 无疑是更加可控和纯粹的,它能带来即时的、确定的满足感。但这种满足感,与产品是否能在真实世界中获得立足之地,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当看到那些充满热情的开发者最终因产品无人问津而感到失落时,不免令人感到惋惜。他们的才华和努力都真实存在,只是或许在某个阶段,精力的分配出现了偏差。他们用心造出了一艘外观精致、内饰考究的船,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海图和寻找航线,最终船只能停泊在港口,无法远航。
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在「工匠精神」与「创业思维」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是最困难的课题之一。保持对细节和品质的热爱,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抬起头来看看市场的真实需求与反馈。毕竟,一个能持续走下去的产品,才能让那些引以为傲的细节,被更多人看见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