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一顿鲅鱼水饺引发的思考

IMG_8754

今天一早出门,馋虫突然就醒了。不知怎的,就是特别想吃一口鲅鱼水饺。

在杭州,能让我心甘情愿驱车往返 60 公里去吃的饺子店,仅此一家。老板是我的山东老乡,他家的鲅鱼水饺,在我看来,放眼整个杭州也难有能出其右的。所以,几乎没有犹豫,我决定中午就去。

我的执行力一向很强,上午开完会,便直接开车出发了。单程 30 公里,路况不错,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恰好店附近有个地下停车场,顺便给车充上电。利用吃饭时间补能,还能免去地面停车的日晒,并且充电期间停车免费,一举三得。

走进店里,我下意识地找了一个厨房死角的座位。倒不是有什么别的缘故,主要是想「偷偷」地吃。老板一家人过于热情,每次见我来,都会有各种特殊招待,不仅吃得好,最后还总是不肯收钱,长此以往,我实在有些不好意思。今天确实是自己馋了,单纯想来吃顿饺子。

坐下后,我迅速扫码点单,要了一份鲅鱼水饺和一份香菜牛肉水饺,都是小份,吃起来没什么负担。等了片刻,饺子就上来了,是店里的阿姨端来的,还好,老板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我。香菜牛肉水饺的汤汁依旧丰富,而鲅鱼水饺,鱼肉绵密鲜亮,韭菜的加入恰到好处地提升了整体的鲜明度。这正是我一直钟爱他们家饺子的原因:它完美还原了山东老家的味道,在保持家常风味的同时,又能让人感受到调味的底层逻辑,每一步正确的处理都达到了 1+1 > 2 的效果。

IMG_8756

饺子还没吃到一半,一个身影在我旁边坐了下来。我一抬头,发现是老板。

「哥,你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他问道。

我笑着解释说确实是临时起意,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老板的妈妈也从后厨出来和我聊天,我这才知道,原来是店里的阿姨认出了我,在我刚点单时就告诉了他们。 既然被「抓」住了,索性就聊了聊店里近况和他们日后的打算。

这家店的老板之前是程序员,山东烟台人。他的父母早年来杭州打工,母亲在格力做保洁,父亲则开滴滴。两年前,老板失业了,不想再给别人打工,便和母亲一拍即合,开了这家饺子馆。店面位于一个地铁站的负一层商业街,靠近学校,日常客流以学生和周边上班族为主。开业第一年,生意不温不火,不算差,但远谈不上好。

去年国庆假期,我第一次来这里。当时店里顾客寥寥,吃完后,我跟老板聊了许久,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发在了大众点评上。或许是因为我的点评账号恰好被一些美食爱好者关注,那条点评发出后,这家店的生意竟迎来了爆炸式增长,甚至一度火爆到需要提前预约。为此,老板还专门建立了顾客社群,许多回头客每天都在群里预订点单。

然而,生意的火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1. 客单价过低。 开店时定价过于实在,对食客来说是极高的性价比,但对老板而言,一家人辛辛苦苦包一天饺子,利润却很微薄。

  2. 房租即将上涨。 店铺签了两年合同,今年 9 月到期。地铁商业街的整体租金成本计划翻倍,这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3. 父母过于劳累。 老板的父母年近六旬,为了保证品质,坚持每天手工现包饺子。他们都是实在人,总想着让大家吃好,既劳心又劳力。

日常和老板聊天时,我也断断续续地给过一些建议,今天正好又系统地梳理了一遍。

首先是提升客单价。烟台本地有丰富的海鲜水饺品类,完全可以引入杭州。上个月,老板采纳了建议,开始尝试售卖单价更高的八爪鱼水饺,一份 10 个售价 38 元。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建议他后续可以继续引入更多有特色的海鲜水饺,逐步将顾客的关注点从「便宜实惠」迁移到「好吃且独特」的海鲜水饺上来。

其次是错峰推行特色水饺。可以尝试按周,比如每周二和周五,限量推出特色海鲜水饺。这样做的考量有几点:像八爪鱼、海肠这类食材,对新鲜度和品质要求极高,冷冻品完全无法保证口感。老板对食材有自己的坚持,这就导致了进货成本和周期的增加,不太可能做到每日供应。每周只卖特定几天,既可以有效管控成本和备货预期,也能在销售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供应链的理解,从而优化出品和供应之间的平衡。

再者是通过多品类提升客单价。除了在饺子本身下功夫,也可以引入其他品类。例如,将山东特色的电烤肉引入店里。目前店里免费供应的小菜非常受欢迎,完全可以增加几种特色小菜,按照每人 5 到 8 元的价格自助供应,这也能成为新的收入来源。总而言之,目标是让店里的客单价从单一的水饺,扩展到更多有差异化的品类上。

最后是重新选址。老板现在的住处离店面太远,父母每天早出晚归,身体上有些吃不消。既然地铁商业街的房租要翻倍,不如趁此机会在离家近的地方重新选址。这样一来,父母中午还能回家休息片刻。根据我对杭州餐饮模式的了解,只要产品本身过硬,店铺搬迁造成的顾客流失和现金流损失并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大,而对于这家店的品质,我毫不担心。同时,还有一个策略性的动作:可以拿着已经看好的新店面信息,去和地铁商业街的管理方谈判,看看他们是否愿意承受一个大众点评 4.7 分的优质餐饮店铺的流失。

一顿饭的工夫,我们聊了很多。看着老板一家人勤恳的模样,我由衷地希望这家充满了人情味和家乡味的小店,能够穿越周期,走得更远、更稳。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