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沟通时,请尽量直面问题
最近我愈发觉得,有些沟通让我感到非常疲惫。如果把这些沟通的共性提炼出来,那就是我很难从对方的话语中直接获得有效信息。
我当然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必每句话都信息量满满。但在许多工作、社交和问答场景中,我们默认的期待,仍然是尽可能高效地获取信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 问 B:「明天下雨么?」,B 回答:「我明天不上班」。
这是一个会让人感到些许困惑的对话。虽然我们能从 B 的回答中猜测一些信息,但整个过程并不顺畅。A 的目的是想知道明天的天气,他选择直接询问 B,而不是自己查询天气应用。B 没有直接回答 A 的问题,而是给出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个人信息:明天自己不上班。
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B 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很可能是:因为我明天不用早起出门,所以我没有关注天气,所以,我也不知道。既然如此,B 完全可以直接说「不知道」,而不是给出一个需要对方去解读的间接答案。当然,这个例子里 A 的行为也值得商榷,他选择了最省事但可能会打扰别人的方式去获取信息,但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这种沟通模式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情景:当一个人问「Yes or No?」时,对方回答「or」。这虽然是个段子,却精准地讽刺了那些在沟通中刻意回避核心、答非所问的人。
在工作场景中,类似的情况甚至更为常见且影响更甚。比如,一个下属向上级汇报工作。由于个人能力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能完成既定指标。在汇报时,他可能会花费二三十分钟来详细讲述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波折,用大量的「废话」来铺垫和解释。
这漫长独白的背后,其实结论只有一个:任务没完成。之所以需要如此冗长的过程,无非是为了稀释「没完成」这个结果带来的挫败感,同时向上级展示自己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尽了力,希望得到理解。
一个更高效的汇报方式可能只需要五分钟。首先,直接陈述结果:目标没有完成。接着,立刻提出接下来的计划和方案:准备如何弥补,预计在多长时间内达成目标。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简要解释之前失败的原因,但重点在于说明,新的方案是如何吸取教训、规避了之前的问题的。 面对已经发生的过错或失败,纠结于过去意义不大。把接下来「怎么做」想清楚、落实好,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新的方案中,我们吸取了多少上次的教训,以及我们为什么认为这样做会有效,这才是沟通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无论是生活中一句简单的「我不知道」,还是工作中一次清晰的汇报,它们都指向同一种沟通习惯:直面问题,并提供有效信息。这不仅节省了彼此的时间,更体现了一种坦诚和敢于承担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