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我们为什么总是忽略决策的「负面收益」?

jakub-zerdzicki-heiYgqp0Tsk-unsplash

最近和不同的朋友聊天,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思维差异。很多人在决定做一件事时,往往只盯着预期的「正面收益」,却很少去评估这件事可能带来的「负面收益」。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一位关系不错的饭店老板,因为心理上难以承受大众点评上少数顾客留下的无理差评,便做了一个决定:将店铺后台的营业状态直接设置为「暂停营业」。他的目的很简单,既然店铺「关」了,用户就无法发表新的评论。没有新的评论,自然也就不会有新的差评,这样他就不会再因为看到差评而影响心情。

这个操作确实能让他眼不见为净。但它的负面收益是什么呢?

  1. 直接劝退了潜在顾客。真正的客人在前往饭店之前,习惯性地查看大众点评,结果发现显示「歇业」,便会直接放弃,转头去寻找其他选择。甚至有些执着的顾客会想办法找到老板的联系方式,反复确认是否真的在营业。这反而为老板增加了许多原本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2. 间接影响了整体流量。我们暂且不论每天有多少顾客是直接通过大众点评引流而来。但许多通过小红书、抖音或者朋友推荐得知这家店的顾客,他们的决策路径往往包含一个关键环节:去点评软件上查看地址、营业时间和真实评价。当他们看到「歇业」状态时,这个「想吃」到「去吃」的转化路径就被硬生生切断了。

  3. 导致了有效信息的错位。一些用餐完毕、真心喜欢这家店的顾客,想要留下好评时却发现无法添加。他们可能会退而求其次,在平台上选择一家名字相似或者地理位置接近的餐厅留下评价。上个周末,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本该属于这家店的正面口碑,就这样流向了别处。

回头看,仅仅为了「避免差评」这一个目的,设置「暂停营业」的动作引发了一连串的负面收益。这些损失,可能远比那几条差评带来的伤害要严重得多。其实,老板真正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差评,例如收集证据向平台申诉,或者锻炼自己的心态,不为言语所动。他选择的解决方案,却制造了更大的问题。

如果说在决策前忽略负面收益是第一层问题,那么在事后沉溺于负面结果无法自拔,则是第二层。

我身边一个朋友,前些年不顾所有人的劝阻,和一位有赌博恶习的男生在一起。旁人眼中显而易见的巨大风险,在她那里被「他很爱我」、「他答应我会改的」这类情感滤镜所覆盖。她把希望寄托在了虚无缥缈的人性和爱情上,主动忽略了那个近乎必然的负面收益。

结果可想而知。在之后的一两年里,男生屡次向她要钱,最终刷爆了她的信用卡后人间蒸发。分手后,她一直没能走出来,精神和经济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现在的想法是,先努力赚钱还清债务,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找到那个前男友,与他同归于尽。

这个案例中,伤害已经造成。在决策之前,她选择了无视风险;在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之后,她又选择了沉溺于伤痛,甚至想用未来的自己为过去的错误加倍「殉葬」。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及时止损。经济上的损失已经在弥补,精神上的损耗也应该被正视和切断。虽然很难立刻忘记,但至少应该努力让自己的人生不再与那个人产生任何联系。

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这个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观点。他在著作《经济学》中提到:「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

人固然不是绝对理性的机器,但感性也应该有一个限度。在做每一个决定之前,多问自己一句:这个动作可能带来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够承受?当负面结果已经发生时,也要提醒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路才更重要。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可以改变的未来,而不是无法挽回的过去,或许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