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收回「我说话直」这句开场白
在各种社交场合,我们或许都曾听过一句熟悉的开场白:「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你别介意」或者「可能我不太会说话,但我想说……」。
说出这句话的人,似乎想为自己接下来的言论预先铺设一个「真诚」的立场。他们希望传递的信息是,自己内心坦荡,不屑于虚伪的客套,即便言辞不那么悦耳,其内核也是好的。
然而,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心中泛起的并非是对「真诚」的赞许,而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在我看来,这句看似坦诚的开场白,很多时候恰恰暴露了说话者在沟通中的两个问题:较低的情商,以及对言语责任的逃避。
🤐 「不会说话」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选择
沟通的核心是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其中不仅包括内容本身,也包括对方的感受与接纳度。将「说话直」等同于「真诚」,其实是对「真诚」的一种曲解。真诚,意味着你的出发点是良善的、坦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思考,选择最不加修饰、最可能伤人的方式来表达。
如果一个人明知自己的言辞可能会冒犯对方,却依然选择「直说」,这背后隐藏的逻辑其实是:我已经预告了我的「不擅言辞」,所以无论我接下来讲了什么,你都应该理解我的「好意」,而不应计较我的「方式」。
这实际上是一种单方面的免责声明。它将思考如何恰当表达的责任,转移给了听者,变成了要求听者必须具备「过滤刺耳言辞并领会其背后好意」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 语言的盾牌,而非沟通的桥梁
当「我说话直」这句话被说出口时,它就像一面提前举起的盾牌,试图抵挡一切可能出现的负面反馈。说话者为自己即将出口的、可能不经大脑的言论,预购了一份保险。
对于听者而言,这句开场白制造了一个尴尬的困境。一旦对方说了让你不舒服的话,你便很难再表达自己的不快。因为任何反驳或不满,都可能被贴上「开不起玩笑」、「太敏感」或者「果然你不能接受实话」的标签。毕竟,他一开始就给你打了「预防针」。
于是,这面盾牌成功地保护了说话者,却把听者推到了一个不得不沉默、不得不「大度」的境地。那些没有那么容易发作、习惯体谅他人的人,反而成了最容易被这句话绑架的对象,只能默默消化掉那些本不该由他们承担的负面情绪。
💪 真正的成熟,是为自己的言辞负责
没有人天生就是沟通大师。认识到自己「不太会说话」,本应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起点,而不是一个可以被反复使用的借口。
一个真正为自己言行负责的人,在意识到自己可能表达不当时,会选择更审慎的方式。他可能会选择沉默,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或者,他会努力学习如何更准确、更体谅地进行沟通。他的目标应该是「如何把话说好」,而不是「如何为自己说不好话的行为开脱」。
将「说话直」当作个人标签,并不能让你在别人眼中显得更酷、更值得信赖。恰恰相反,它往往透露出一种沟通上的懒惰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归根结底,语言是用来建立连接的,而不是用来制造壁垒的。在「直率」与「得体」之间,并非只有一条非此即彼的单行道。选择一种更体恤、更周全的方式来表达观点,不仅不会削弱你的真诚,反而更能体现你的同理心和真正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