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拒绝,从拒绝见面开始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在社交上「受欢迎」的人。但近两年,这件事变得越来越明显。许多平日联系不多,但曾有过交集的朋友或前同事,会不定期地出现,提议聚一聚。
说实话,我并没有那么渴望社交。有时,即便是室友约我,我也要思忖再三。我们住在同一屋檐下,是最亲密无间的关系,回到家也常常是各自安好,互不打扰。对我而言,这是一种舒适的距离。因此,面对那些需要特意安排的会面,我自然会更加谨慎。
我几乎没有那种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联系的朋友。大多数时候,我是一个需要独处来积攒和恢复能量的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活得有些拧巴。内心自视清高,却又因为不好意思而无法开口拒绝别人。这种矛盾让我消耗巨大。
这两年,我逐渐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人会比我更关心我自己的感受。只有我自己,才能真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全心全意地为自己考虑。而不是把社交重心放在或许有一个素质很高很了解我的朋友这件万中无一可能性的事件上。
想通了这一点,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比如,现在再有朋友想约我出门,无论是吃饭还是喝咖啡,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如何赴约」,而是审视自己近期的状态:我现在需要社交吗?我有多余的精力可以投入到与他人的互动中吗?
一旦答案是否定的,我就会直接拒绝。我的进步在于,无论是婉拒还是直接说「不」,我内心不再有愧疚感。因为我知道,这是在对自己负责。当然,拒绝并不意味着终结。我有时会提出一个 Plan B,比如「这周不行,或许下周可以」,或者「等我忙完这段时间再说」。这并非敷衍,而是一个对我而言更优的提案。我需要等到自己有足够「力气」去社交时,才能真正投入其中。对我而言,大多数社交更像是一种社会观察,而非纯粹的情感需求,我甚至没有什么问题和困惑是需要靠朋友来帮我排解的。
当我开始这样做之后,我发现朋友并没有因此减少。那些我真正视为朋友的人,并不会因为一次拒绝就离开。相反,他们会更加重视我提出的见面时间,因为那代表着我处在一个更好的状态,愿意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交流。
久而久之,大家也逐渐了解到,约我见面需要提前沟通,而且即便提前,也未必总能成功。但这并没有疏远我们,反而建立了一种更健康的边界。每一次相聚,都建立在彼此都舒适和自愿的基础上,而不是单方面的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