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巧果」就是「卡花」
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重新发现」童年习俗的阶段。很多小时候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从未留意过的事情,在长大后,通过互联网的讨论,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和说法。
就比如前阵子很多人讨论的七夕节。
在我的印象里,七夕似乎总是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成年之后,它又被商业社会包装成了「中国情人节」。但除了这些,我对七夕的传统习俗几乎一无所知。直到最近看到有人提起,七夕有吃「巧果」的传统,我才感到一丝好奇。
「巧果」是什么?看了一些图片和描述,我不禁大惊。这东西我不仅见过,而且小时候经常吃,只是我们不叫它巧果。
在我的老家山东,我们叫它「卡花」。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大概和它的制作工艺有关。它是用专门的木质模具「卡」出来的。模具通常是木头材质,上面雕刻着各种花鸟鱼虫、福禄寿喜的吉祥图案。制作时,把和好的面团塞进模具里,压实,再用力一磕,一个带有精致花纹的面片就出来了,这个过程就叫「卡」。
卡出来的面片,可以烙,也可以炸。我记忆里的卡花,大多是干锅烙的,口感香醇,带着面食本身的香甜。对于物质不算丰裕的童年来说,这绝对算得上是美味的零食。只是我从来没有把它和七夕这个节日联系起来,只觉得是寻常日子里,长辈们会做的一种小点心。
现在才知道,「巧果」的「巧」字,源于七夕的「乞巧」习俗。古时,七夕节是女孩子们向织女祈求智慧和巧手的日子,她们会进行各种活动,比如穿针引线,制作一些小巧的手工艺品,来展示自己的「巧」。而巧果,作为一种应节的食物,其名称和形态,也都蕴含了这份对于「灵巧」的美好祝愿。
把「巧果」和「卡花」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感觉非常奇妙。一个是我童年记忆里乡土味十足的称呼,另一个是存在于传统文化描述中的书面语。它们指向的竟是同一个东西。这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把解开记忆谜题的钥匙,让一段模糊的童年经历,突然和一个宏大的文化叙事连接了起来。
如今,会做卡花的长辈渐渐老去,年轻人也很少再有时间和耐心去制作这种颇费功夫的点心了。这些传统食物和它们背后的习俗,似乎都在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在网络上「重新发现」它们时,才会感到一丝格外的亲切和惊喜。
它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遥远模糊的传统文化,其实就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记忆里,藏在那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甚至快要遗忘的食物、方言和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