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 会改变么?
在 MBTI 领域,有几个问题时常引发讨论。其中之一是关于每种人格类型的「低阶」、「中阶」与「高阶」之分。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这个划分。MBTI 虽说是一个标签,但其根源是荣格八维理论的具象化。相较于八维的复杂性,单一的 MBTI 标签在描述个体时显得较为笼统。为了增加其描述的颗粒度,人们才尝试在每个标签下进行细分。然而,所谓的「低阶」、「中阶」和「高阶」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界定标准。我更倾向于认为,所谓的阶段差异,本质上是同一种 MBTI 类型的人,其八维功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而造就了外显行为的差异,而非存在着某种线性的高下之分。
而另一个经常被讨论的,也就是我今天想单独探讨的话题是:一个人的 MBTI 会发生变化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 MBTI 不会改变。理由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式、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撼动,就像血型和星座一样,是恒定不变的。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血型之所以不变,是基于其生物学构造。星座之所以不变,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固定坐标,不随个人意志转移。这两者都属于既定的物理或客观事实。
然而,MBTI 描述的是截然不同的维度:人们的思维偏好、获取信息的方式、做出判断的依据,以及能量的来源是朝向内部还是外部世界。这些心理层面的倾向,完全可能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增长、阅历积累、人生境遇和心智成熟而发生深刻的改变。这就像一个人并非生来就是消防员,但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环境干预,他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消防员。MBTI 的改变或许并非一场主动的训练,而更像是在各种人生经历的化学反应下,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种转变。
接下来,我想用我自身的经历来具体聊聊这个过程。
💯 一切讨论的基石:测试的准确性
我曾在多年前初次接触 MBTI 理论时,测试结果为 ISFJ。但在近两年,我反复测试的结果都是 INTJ。并且,现在我几乎无需依赖测试,就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当下的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 INTJ。要解读这个现象,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基础问题。
那就是测试的准确性。
这是我们在谈论 MBTI 时最先应该思考,却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我们得到的测试结果真的准确么?目前主流的 MBTI 测试大多是问卷自测的形式。在自测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带入思考、演绎甚至理想化的成分。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完全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或者在他人眼中是何种模样。就像我们照镜子时总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一样,这样做出来的 MBTI 测试结果,其准确性是存疑的。
在我看来,相对准确的 MBTI 类型判定,需要通过更严谨的方式。其一,是由一位精通 MBTI 与荣格八维理论的施测师进行专业的评估。其二,是在自己充分了解相关知识后,通过严谨的逻辑推断来确定,而非仅仅依赖几十道或上百道选择题。
说回我自己的情况。多年前我做测试时,才刚刚接触 MBTI,甚至连十六种人格类型都认不全,更不用提理解荣格八维的运作机制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答题过程中充满了各种不自觉的演绎和思考,那个 ISFJ 的答案,其准确性确实值得怀疑。
所以,这里存在一个可能性:或许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潜在的 INTJ,只是当时未能准确地认识自己。这个结论,本身也是存疑的。
🗿 本我与「被塑造的我」:一次世界观的崩塌与重建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多年前的测试结果是准确的,我当时的确就是 ISFJ。否则,后续的探讨便失去了意义。
通过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我曾分析过我父母的 MBTI。我的母亲大概率是标准的 ISFJ,而我的父亲更像是 ESFP。在我的成长环境中,母亲是一家之主,她对我实行了可以说是相当严厉的「封建式」教育。她要求我完全顺从她的思维,更准确地说,是听从她的教诲,去成为一个她眼中「优秀」的人。在某种层面上,我甚至觉得,这是母亲在将她从我姥爷那里继承来的,许多未竟的志向与遗憾,投射到了我的身上,希望通过我「重活一次」来圆满她自己的梦想。
如果说我从小是一张白纸,那么我几乎可以肯定,这张白纸是被我的母亲按照 ISFJ 的模板来勾勒描绘的。我从小被教育要遵循经验、听从长辈和老师的话,不要自作主张。我被教育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要时刻在意他人对我的评价。总而言之,我的成长环境充满了浓厚的 Si-Fe Loop(内倾感觉-外倾情感)氛围。
直到我开始独立接触社会,亲身经历并解决各种难题,在不断的碰壁中,我才开始发掘那个「真实」的自己。或者说得不那么悦耳动听一些,是我终于找到了一种能让自己活得不那么痛苦、不那么容易受伤的生存方式,而这种方式所对应的具象化人格,恰好就是 INTJ。
从 2020 年到 2022 年,我的生活中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我奶奶病危去世;我父亲因为家庭矛盾要与我断绝关系;我母亲在其中导演各种戏码,不顾我当时已有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只为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好儿子」的家庭人设,强迫我与父亲和好;之后我父亲也被下达病危通知书,我回老家陪床照顾;而在职场上,经历了一次低开高走后,我彻底失去了对持续晋升的信心与意义感。
这一桩桩任何一件都足以影响人生轨迹的事件接连发生,让我猛然发现,我过去一直被教导、被灌输要去遵循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如此的无用。它们不足以让我应对这些复杂而沉重的现实课题,反而让我在这些事件中遭受了重创。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整个过去,我经营了近 30 年的人生观,仿佛一夜之间化为了泡影。这也是我那几年患上抑郁症的核心原因。
在那之后,我开始了漫长的自救。我本能地寻找一种能让自己少受伤害、多获益的生存策略,我重组了我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这个过程演变至今,就成了现在这个 INTJ 特质非常明显的我。
熟悉八维理论的朋友应该能看出来,ISFJ (Si-Fe-Ti-Ne) 与 INTJ (Ni-Te-Fi-Se) 的八维功能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如果不是遭遇如此重大的人生变故与精神挫折,我想没有人会愿意,也几乎不可能将自己曾经的优势功能隐藏压抑,转而将自己天生的短板功能,修炼成赖以生存的武器。
🎭 人格面具还是真实自我?一只「百变怪」的思考
这也是我最近产生的另一个想法。假如我之前真的是 ISFJ,而现在的我,也非常确信自己是 INTJ。但,这一定是真的么?我学会了质疑一切,那么,假如现在的我也并非我所认为的那个「真实」的 INTJ 呢?
这个思路很有趣。它联系到了我最初不赞同 MBTI 分「低中高阶」的那个理由:人的八维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每一维都可以通过刻意或非刻意的锻炼得到发展和提升。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我的底层人格类型仍然是 ISFJ,但我其他的认知功能,尤其是那些原本不擅长的,在经历了巨大创伤和压力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至于我能够「演绎」出一种和 INTJ 极为相似的八维功能排布,但我的核心功能区域并未改变。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我可能像一只「百变怪」。我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变成我想要成为的样子,而现在这个让我感觉最安全、最有效的样子,恰好是 INTJ。你能说一只变成喷火龙的百变怪就是喷火龙么?不能,它的本质依然是一只百变怪,「变成喷火龙」只是它掌握的一项技能。 那么,我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八维功能数值看起来非常像 INTJ 的 ISFJ?或者说,我是一个无论是长板还是短板,都经历过一番演绎的 ISFJ?
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但思考本身,已足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