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不理解」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最近,我常常从不同的朋友那里听到类似的抱怨,而这些抱怨几乎总有一个共同的开头:「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
通常,以这种句式开始的抱怨,本质上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思考方式的困惑。几年前我也有同样的感受,甚至在某些时刻,现在也依然会陷入这种想法。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我们真的不理解吗?我们有尝试过去真正理解吗?又或者,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理解吗?
这三个问题,便是我今天想探讨的三个维度。
1️⃣ 我们真的不理解吗?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近些年,我们总在讨论平等,歌颂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我意识和多样性。但为什么当这些理念落到具体问题上时,我们又常常忘记了呢?
举个例子。我有一位朋友最近正在求职,在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面试和薪资谈判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她向我抱怨:「我不理解,为什么他们放出来的岗位要求这么高,这个人这么难招,给的钱却这么少?」、「我不理解,他们在我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最后开出的薪资和第一轮没什么区别,那彼此浪费这么多时间的意义在哪里?」
这些问题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我们很容易达成共识:这家公司有问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为求职者,我们的思维路径是正向的:我具备 A、B、C 等能力,拥有多年的从业经验,所以我期望获得相应的薪资。但用人单位和老板是如何思考的呢?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这个岗位是什么性质?我手上有多少人头预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 HC)?分摊到这个岗位上,我能给出的薪资范围是多少?
当双方的立场变得清晰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我朋友认为,这个岗位需要完成 1、2、3 件事情,求职者需要具备 A、B、C、D 四项能力,因此月薪理应是 20k。然而,用人单位的想法可能是:我为你开出 15k 的薪资,是因为这个岗位的预算上限就是 15k。我之所以花费大量时间与你反复沟通,是希望在评估你能力的同时,也能将用人成本控制在这个范围内。至于你拥有的超出岗位要求的能力,只要满足当前岗位的需求,就足够了。不然你具备超过岗位本身要求更多,这个薪资难道上不封顶?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真的无法理解,只是我们和对方的出发点、思考逻辑和最终目标完全不同。
2️⃣ 我们有想过去真正理解么?
这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们看似在许多关键问题上无法理解他人,但这种「不懂」往往只是在自己的核心利益或价值观受到冲击后,才发出的质问。在其他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很少有人会主动花时间去弄清楚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他们真正的思维路径是什么。
换句话说,我们的「不理解」,更多时候只是「不满意」,而不是真的渴望理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抱怨时,如果对方不立刻提供情绪价值,与你站在一起,而是冷静地为你解释背后的底层逻辑,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让抱怨者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因为抱怨者并非真的想探求事实的真相,只是希望你能和他一起谴责对方。一个感性(通常在 MBTI 中被称为 F)的抱怨,期望得到的是另一个感性(F)的回应,而不是一个理性(通常在 MBTI 中被称为 T)的解释。
我们口中的「不理解」,其实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本质是希望获得共鸣和认同,而非寻求一个冰冷的、客观的答案。
3️⃣ 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理解吗?
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有时很有趣,但其背后的答案往往冰冷而无情。那么,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去弄懂、去理解每一个让我们困惑的逻辑?我觉得未必。
有时候,「不理解」就对了。
诚然,理解对方的处境和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判断。但当我们发现,对方的逻辑是「这个岗位只值这么多钱」而不是「你这个人才值多少钱」时,这种理解除了让我们感到失望和冰冷之外,并没有太多积极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理解」,而是「识别」。
识别出我们与对方的目标并不一致;识别出对方的行事逻辑与我们的价值观相悖。当我们完成了「识别」这一步,我们才能更清醒地做出选择:是继续沟通,寻找共识?还是干脆利落地转身离开?
强求自己去理解并接纳一个与自己利益相悖的体系,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内耗。相比之下,承认并接受「我们不一样」这个事实,反而能让我们解脱出来。「不理解」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的边界,它告诉我们:「你的逻辑不是我的逻辑,我无需认同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最终,我们或许会发现,人生中的许多困惑,并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答案。承认差异的存在,识别彼此的立场,然后专注于走好自己的路,可能才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