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相亲是一场演出

solidarity-929400_1920

相亲,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在当下依旧盛行的社交形式,似乎总能引发各式各样的讨论。在我的观察里,相亲更像是一场演出,一场在限定时间内由两位陌生「演员」共同完成的对手戏。

这场演出的舞台通常设在咖啡馆或餐厅,布景是精心挑选的服装和礼貌性的微笑。剧本虽然没有明文,但流程却出奇地一致:从工作聊到爱好,从家庭结构问到未来规划。两位参与者在有限的时间里,竭力扮演一个理想的、值得被选择的角色。这个角色或许沉稳,或许风趣,但几乎可以肯定,这并非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最放松的状态。演出终有落幕之时,当彼此挥手告别,我们留给对方的,也只是一个经过高度提纯和包装后的人设剪影。

更进一步说,这场演出的背后,是一场非常赤裸的竞争力秀场。它毫不避讳地将那些在长期关系中才应慢慢浮现的个人背景,一次性地摆上台面。财力、家境、学识、工作和社会地位,这些高度可量化的指标,成为了评判彼此价值的首要标准。然而,一段关系得以长久维系的根基,例如真正的道德品行、审美情趣、处理冲突的方式、乃至细微的生活习惯,却绝非一两个小时的会面所能探知。

相亲的过程,仿佛是主动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下,同时递给对方一个放大镜。我们用它来审视对方的每一个条件,也在被对方同样审视。

那么,参与这场演出的都是些什么人呢?除去那些确实因生活圈子狭窄而难以接触到新朋友的少数,大部分参与者,或许是在更为自然的环境中未能成功建立亲密关系的人。这其中,人中龙凤总是少数,绝大部分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在日常生活中都未能自然觅得伴侣的人,为何会期望在一个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下接受审视的场合,反而能奇迹般地找到真爱?这个场景的压力与评判性,往往远大于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对相亲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知。如果我们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抱着务实的态度,寻找一个条件「过得去」的伙伴,一同「搭伙过日子」,那么相亲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筛选工具。它能快速匹配硬性条件,剔除明显不合适的选项。当人人都拿着放大镜进场,看到的便只有被放大的优点和无法忽视的瑕疵,而唯独错过了那个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本该被整体看见的灵魂。

更有趣的现实是,即便我们认同了这是一场演出、一场竞赛,理论上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拿出自己最好的精神面貌,以求获得一个好的结果。但我们不妨问问身边参与过相亲的朋友们,他们得到的反馈是什么?令人失望的经历似乎总是占了大多数。

那个在聚光灯下、经过精心准备的「角色」尚且不能让人产生好感,我们又该如何期待,当演出落幕,演员卸下妆容,露出剧本之外最真实平凡的一面时,情况会变得更好呢?

这或许才是相亲这场大戏背后,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但倘若我们心中怀揣的是对深刻情感连接的向往,那么,我们或许应该意识到,相亲这种形式本身,可能就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当人人都拿着放大镜进场,看到的便只有被放大的优点和无法忽视的瑕疵,而唯独错过了那个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本该被整体看见的灵魂。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