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超越问题本身:转念与抽象的力量

peak-5645235_1920

如果要说近几年我获得的最大进步,那可能是一种姑且可称之为「转念」的能力。

大约三四年前,我还在一家互联网巨头工作。当时我们用户增长部门的预算,与隔壁品牌营销部门相比,少得可怜。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是,品牌营销的活动成效其实很难精确评估,其 ROI 也很难建立强关联的考核体系(我一度也认为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但任何有互联网从业经验的人都知道,在今天的红海市场里,获取新用户或促进老用户复购转化的成本是极高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用户增长部门的使命。因为预算有限,我们花的每一笔钱都必须锱铢必较,确保有可衡量的回报,有时甚至需要用 LTV 这类相对长期的故事来说服上层。

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机会。既然品牌营销的预算相对宽裕,我们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一起花呢?于是,我们两个部门开始合作策划项目。我们共同设计了一些活动,既扩大了品牌声量,做出了口碑,又在其中巧妙地穿插了各类用户增长的策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用品牌营销的预算,办了用户增长的事;而品牌营销部门也借助我们精确的目标达成,让他们的投入产出比变得更加清晰,活动价值感得以体现,也为来年申请预算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我想说的「转念」,就是诸如此类的逻辑。当我们看待一个问题时,通常会有一个默认的、最直接的视角。但如果我们能够切换轨道,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角度切入,往往能发现全新的解法,获得的灵感与收益都可能是几何倍数的增长。

工作如此,生活亦然。就像我之前写过的那篇《把社交当做社会观察》中提到的,对于像我这样的 INTJ 性格来说,社交常常被视为一种能量消耗。我们并非厌恶交流,但多数社交场合确实会快速清空我们的内在电量。然而,人又无法完全脱离社会。面对这项必然存在的「任务」,我的方法是停止强迫自己去「享受」它,而是将其重新定义为一场主动的、有目的的社会观察实验。通过这种方式,社交不再是单纯的消耗,反而成了一种认知世界、收集信息的主动行为。这篇文章,或者我的这套思路,其实究其根本也是我使用了「转念」的能力,把「社交」转变并演绎成了「社会观察」。

一旦我们获得了「转念」的能力,不仅能减少许多决策和执行的成本,更像是一种内功的修炼,让我们获得事半功倍的收益。在此基础上,如果能结合另一种能力,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幂」的效果。

如果说「转念」是我近年才刻意培养的能力,那接下来要说的「抽象」能力,则是我一直以来更擅长,或者说一直在践行的。所谓抽象,即是从具体事件中洞察其内在逻辑,并将其与更广泛的社会运行规律相结合,最终提炼成普适的原则与方法论。

用认知功能的语言来说,这个过程或许可以被描述为 Ni-Te 的循环。现在回看,我可能正是因为过于依赖这种抽象和总结的能力,反而缺少了足够丰富和多元的经验输入,导致我的方法论有时会显得「素材不足」。因此,我前几年才潜意识地去加强「转念」的能力,其根本目的,或许就是为了扩大那个收集经验的漏斗。

这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向循环。

「转念」的能力,如同一个多棱镜,它让我们能从不同维度观察和介入世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获取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它解决的是「看山不是山」的阶段,让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路径。

而「抽象」的能力,则是在获取了这些多元的经验之后,对其进行归纳、提炼,发现背后不变的定律,形成自己坚固的认知内核和可复用的方法论。它解决的是「看山还是山」的阶段,让我们在洞察了复杂性之后,又能回归本质。

当一个人既能通过「转念」灵活地应对具体问题,又能通过「抽象」将解决方案背后的规律沉淀为智慧,他就拥有了一套不断自我进化、螺旋上升的强大系统。这或许就是从优秀到卓越所需要跨越的那一步。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