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都是双刃的
今天早上开车通勤的时候听了最新一期《独树不成林》——《261-成为现象级的播客如何威胁我的人格?》
这期节目讲的是仲树老师自从通过录制的播客得到众多人的关注后,对于自己原本生活的影响。当然,这期播客是比较立体的探讨了此类问题,而不是专门心思的抱怨。不过,具体探讨的话题我不准备赘述,毕竟这并不是一篇听后感。
我想说的,是我在听节目的过程中,联想到的一个词 —— 双刃剑。
原本我的想法是,名利就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给一个人很多,但这就像一份恶魔的契约。你会先收获它为你带来的优渥利益,这其中不只包含名气与财富,也涵盖其他对主体正向的收益。但与此同时,你也需要付出一些成本。之所以说它像恶魔的契约,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成本,并不会一五一十地对称让你提前知晓。而是在你获得那些正向收益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自由表达的权利,抑或是身旁朋友对你的认知。他们看待你的方式,可能不再像看一个原本就很熟识的朋友那般纯粹,而更是像在看一个「有名气」的朋友。
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那些名和利,但是可能很难实现或者确切地感知到,我们需要付出和失去什么。
话说回来,「双刃剑」这个词本身很奇妙。我们如果细想一下,便会发现剑本就该是双刃的,单刃的器具我们通常称之为「刀」。那么从字面意义上讲,「双刃剑」想表达的其实就是剑本身。
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个观察抽象化:一件事情、一个动作,其实都只是它们本身。它们被执行,代表的也只是其自身。真正赋予它们意义的是人,是不同的人,是在不同场合或持有不同立场的人。那么显而易见的,同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人,就可能被解读为好事或是坏事。
这就像一个人的特质,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人看来,也会相应地呈现为优点或缺点。例如「坦率」这个特质。在一个需要快速决策、追求效率的环境里,坦率是一种高效沟通的美德,是优点。但在一个需要顾及多方感受、讲求委婉表达的场合,过于坦率就可能变成「不圆滑」甚至「鲁莽」,成了缺点。特质本身并未改变,改变的是评价它的环境和标准。
最后,我想说的是,「双刃剑」其实并不是一个废词。因为当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汇时,我们的确是想强调一把剑「一刃伤敌,一刃伤己」的特性。它指的并非是一把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剑,而就是剑本身。
我们之所以要特地称其为「双刃剑」,是想在我们当下的讨论中,借用它「两面都能伤人」的属性,来营造一种它既是杀敌利器,但同时又是自损毒药的语境。剑这种武器本身是中性的,但挥舞它的动作,却必然同时将自己和对手置于锋芒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