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kelly-sikkema-pXmyDPziB8w-unsplash

我们或许都听过这样一句俗语:「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它用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道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多时候,无论别人如何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可能依旧不得要领,可一旦亲身经历某件事,尤其是栽了跟头之后,便会立刻领悟其中的道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别人教我们的时候,无论是口头传授还是文字讲解,我们接收到的往往是经过他人消化、总结后的二手信息。这些信息是高度浓缩和抽象的,它可能是一套理论,一个公式,或是一系列步骤。学习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去还原这些信息背后的真实情境。这个过程很容易出现偏差。比如,长辈教诲我们「在社会上要懂得人情世故」,但这「人情世故」四个字,包含了太多复杂微妙的场景,远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对于一个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悬浮在空中的概念,难以真正理解和吸收。

这就好比学习游泳。教练可以在岸上把所有动作要领、呼吸技巧都讲解得一清二楚,我们甚至可以把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但只要不下水,我们就永远学不会游泳。因为在岸上,我们无法体会到水的浮力、阻力,也无法真正协调自己的手脚和呼吸。理论知识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身体如何去执行,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然而,当事情亲自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事教人」之所以高效,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沉浸式的学习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感受,都是真实而深刻的。我们被迫去观察、去思考、去应对,并直接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

举个例子,一位前辈可能会提醒我们,在签署合同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每一项条款,特别是那些字号很小的补充说明。我们听了,也许会点头称是,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因为觉得麻烦,或者出于对合作方的信任,而草草浏览一遍就签了字。直到有一天,我们因为合同中的某个隐藏条款而蒙受了损失,那一刻的懊恼、悔恨以及经济上的代价,会瞬间让我们明白仔细审阅合同的必要性。这种通过切肤之痛换来的教训,远比任何人的劝告都来得深刻。从那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养成审慎对待每一份文件的习惯。

经历过的「事」,会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它强迫我们把知识从「知道」转化为「做到」。我们不仅理解了「为什么」,更掌握了「怎么办」。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碰壁、犯错,甚至是失败。但正是这些挫折,构成了最宝贵的经验,它们如同一个个坐标,清晰地标示出哪些路走不通,哪些坑需要避开。

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人教」的价值。来自他人的指导和知识传授,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地图和导航,帮助我们节省大量摸索的时间,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一个好的老师或前辈,能为我们指明方向,提供框架,让我们在实践中更有针对性。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教」提供的是框架,而真正让这座建筑丰满、坚固的,是「事教」填充进去的血肉。理论知识是我们手中的工具说明书,而亲身实践,才是我们使用工具、创造价值的过程。

归根结底,成长是一个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听再多的道理,不如亲手做一件事。道理听多了可能会忘记,但经历过的事,尤其是那些让我们吃过亏、流过泪的事,会融入我们的本能,成为我们智慧的一部分。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