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一年仅需充一次电并不是件好事

andreas-haslinger-W9Z87k4hV08-unsplash

最近,我遇到了一个小麻烦,却引发了我对当前产品设计趋势的一些思考。事情的起因是我的电动牙刷。前两天,它在使用时亮起了红灯,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该充电了。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我从未给它充过电。

当初购买这款牙刷时,商家宣传的一大卖点便是「一年仅需充电一次」。正因如此,自从我拥有它之后,充电这件事就从未进入我的日常。自然而然,我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为它充电。

好在,我在购买带锂电池的电子产品时,有一个小小的执念,那就是只选择使用 Type-C 接口的设备。于是,我开始摸索牙刷的机身,试图找到那个熟悉的接口。在牙刷底部,我发现了一个可以打开的盖子。满怀期待地打开后,我却愣住了,里面空空如也,并没有充电口。

这让我有些意外。难道我记错了?我立刻根据牙刷的型号在网上搜索说明书。虽然官方的说明书没找到,但我却在「什么值得买」和「知乎」等平台上发现了大量关于这款牙刷的推荐文章。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地夸赞它的种种优点,其中也提到了它的充电方式,是通过一个专用的无线充电底座。 这下问题更严重了,我完全不记得包装里有这么一个底座。我翻箱倒柜,找遍了所有可能存放配件的角落,最终一无所获。就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准备在闲鱼上买个同型号牙刷的充电底座之时,不甘心的我再次打开了那个底盖,仔细观察内部。我发现里面似乎还有一层严丝合缝的橡胶垫。我用指甲费力地抠了很久,才终于把它撬开,一个 Type-C 接口赫然出现在眼前。

我长舒一口气,插上充电线。然而,机身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亮起充电指示灯。我当时还天真地以为,或许是它的设计比较低调。第二天早上,我拔下充电线,准备使用焕然一新的牙刷,但那个恼人的红灯再次亮起。这意味着,充了一整夜的电,根本没有充进去。

经过一番折腾和更多的信息搜集,我才终于弄明白,这款牙刷内置了电压保护机制,必须使用小电流的充电头才能正常充电。你看,仅仅是为了给一个电动牙刷充电,我竟然花费了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

有人可能会说,你应该在购买产品后第一时间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妥善保管。坦白说,我恰恰是一个非常喜欢阅读说明书的人,有些产品的说明书我甚至会一直珍藏。但即便如此,我还是陷入了这样的窘境。那么对于那些习惯拆开包装就将说明书扔进垃圾桶的普通用户呢?

这个电动牙刷的充电风波,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类现象的缩影。我们不可能阅读所有产品的说明书,就算读了,也不可能记住每一个细节,以便在需要时随时调用。真正能够被我们牢记的,是那些高频次的使用场景。我们每天解锁手机,每周给耳机充电,这些操作已经成为了肌肉记忆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像电动牙刷这样一年才需要进行一次的操作,我们的大脑很难为其保留一个专属的记忆席位。

这让我想到了其他一些产品。比如许多小型电子设备使用的纽扣电池。与常见的 5 号或 7 号电池不同,纽扣电池不仅不常用,型号还五花八门,例如 CR2032、LR44、CR1632 等等。我也是在吃了几次亏之后,才开始在家里常备不同型号的纽扣电池。同样尴尬的还有燃气灶的点火电池,那种庞大而独特的 1 号电池,除了燃气灶,几乎没有其他用武之地,很少有家庭会常备。

当一个本应简单的操作,因为其发生的频率极低,而变得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时,它所带来的挫败感远超于问题本身。一年一充的宣传,听起来很美,它将用户从频繁充电的烦恼中解放出来。但设计师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当这个一年一度的时刻真的到来时,用户是否还能顺利地完成这个操作?

优秀的产品设计,应该能够预见并包容用户的「遗忘」。它不应该假设用户是一个完美的、时刻保持专注的「理想用户」。相反,它应该服务于真实的、会被各种信息分散注意力的普通人。对于那些不常用但至关重要的功能,设计的首要原则应该是「直觉」。用户不需要翻阅说明书,不需要回忆一年前的知识,仅凭直觉和常识就能完成操作。

将充电口深深隐藏,需要用户像解谜一样才能找到;为产品设置特殊的充电限制,却不以最醒目的方式告知用户。这些设计在追求所谓的「极简」和「长续航」的同时,却在另一个维度上为用户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长续航无疑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它不应该以牺牲用户最基本的使用体验为代价。当一个产品在宣传其「无需打理」的特性时,或许也应该反思一下,当用户真的需要「打理」它的时候,是否会因此而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毕竟,再美好的设计理念,最终也要落地到每一次具体而微的用户交互之中。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