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我的「原生职场」与职业反思

luca-bravo-9l_326FISzk-unsplash

今天看到「人物」公众号的一篇推送,征集「原生职场」如何影响了我们。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在「原生家庭」之外,原来还有一个叫「原生职场」的词。这个词很巧妙,它几乎立刻就让我想起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开端。

原生职场,作为年轻人毕业后最先接触的工作环境,不免会在人身上留下烙印。有人说,「健康的原生职场治愈一生,糟糕的原生职场要用一生来治愈。」原生职场或许给人留下创伤:内耗的疲惫、价值的怀疑、被磨损的激情;也可能带来塑造:专业的技能、受用良久的习惯和长久的友情、认清自己并选择离开的决心。 ———— 摘自「人物」公众号

🗼 第一份工作:广州的国贸销售

我的原生工作,始于 13 年前。那时我刚从俄罗斯一所大学毕业,俄罗斯还没有被制裁,卢布和人民币的汇率大概还是 1:5。我和一位研二毕业的学长约好一起回国,去广州发展。在结束了阿拉善左旗的毕业旅行后,我们俩便一头扎进了广州,开始了租房、找工作的海归应届生生活。

我的第一份工作,如今甚至已经忘记是在哪个招聘网站上找到的了。那是一家位于广州越秀区某个汽车城里的公司,主营汽车后市场的配件。说是公司,其实更像是一个档口。一楼是柜台加展厅,我们的办公室则在二楼。我的工作内容,是在 1688 国际站以及其他一些互联网渠道上做国际销售。因为早些年学过英语和俄语,基础还不错,当时的老板很看得起我,给了我这份工作。

我大概做了一年,然后就不辞而别了。现在回想,那时的我几乎没有什么职场素养可言,离职完全没有提前打招呼,也没有和店里的任何人说,就是直接人间蒸发。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非常离谱,但也像是一段自己曾经年轻叛逆过的证据。

这大概就是我的「原生工作」了。它似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阴影,反倒是可能给当时的老板留下了不小的阴影。当时选择离开,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觉得做国贸销售,或者说销售这份工作本身,门槛太低,不具备足够的差异性。我感觉销售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情,无非是赚多赚少,把它作为我未来一辈子的职业,是我无法接受的。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女朋友(为什么要用「当时」这个词,明明现在也是她)从浙江坐飞机来看我。我觉得浙江应该也是个不错的地方,不如就此换个城市。于是,我离开了第一份工作,也告别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座城市,广州。

📦 第二份工作:义乌的电商策划

我从广州来到了义乌,因为女朋友就在那里工作。那一年,电商在国内刚刚兴起没多久。我印象很深,当时义乌正刮着一股「衬衫热」,好像任何一个有钱的老板都想入局做衬衫的电商生意。他们找工厂 OEM 一个品牌,再把店铺策划和装修做得漂亮一点,就能卖得风生水起。我在义乌闲了半个多月,就被女友嫌弃,催着我出门找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不想再做销售,但对其他工作也没什么清晰的概念。

我应该还是通过智联招聘投的简历,去到了一家装修很酷的公司面试。进去之后才知道,他们是一家电商全案服务商,承接客户的电商项目,从店铺装修、商品拍照、模特拍照到店铺运营,全部包揽。我便入局,开始做起了电商相关的策划工作。说是策划,其实就是根据商家的店铺情况,策划他们的装修方案,然后交给摄影师去拍产品静物和模特图,最后再把所有素材提供给美工和设计,完成整个店铺的视觉呈现。

这份工作干了也不到一年,我又一次像对待第一份工作一样,不辞而别。我把领导和相关同事的联系方式都拉黑,再一次人间蒸发了。原因和第一次有些相似。一方面,我觉得义乌这座城市的贫富差距很大,整个城市的产业天花板似乎也不利于我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当时和我玩得比较好的一个摄影师同事,和我商量可以去别的地方一起单干。我们选择了杭州,计划由我先过去找一份工作稳定下来,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和他一起接摄影和策划的私活。

🔄 误打误撞的杭州与职业转向

就这样,我算是误打误撞来到了杭州,并且一待就是十几年。而来杭州之后,和那个摄影师同事的合作计划,基本上再也没有真正开始过。

刚到杭州,我找了一份小型互联网公司的新媒体运营策划的工作。也正是在这里,我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兴趣爱好,竟然对应着一个具体的职业,那就是「产品经理」。于是我毛遂自荐,在这家公司里正式做起了产品经理的工作。

做着做着,我发现自己确实很适合这个岗位。很快,我就觉得当时带我的那位前辈已经完全无法在专业上覆盖我了。年少轻狂的我,直接一封 Email 发给了公司老板,辞去了这份工作。

💪 为自己而活,而非证明

在那之后,我的职业道路便进入了跌跌撞撞,平均一到两年就换一份工作的节奏。一路走来,我从来不觉得行业内所谓的「两年一换」或者「五年三换」是什么不好的行为。我始终认为,我的成长速度需要更大、更适合我的平台来承载,我的所有进步都源于自我驱动,很少是依赖别人的指导。

事实也证明,我或许并没有错。从最开始的不想进入大厂工作,到工作了七八年后,逐渐意识到只有互联网大厂才能给我想要的平台和业务体量。最终,我也确实依靠自己进入了所谓的互联网大厂。我甚至觉得,这比那些通过校招就进入大厂的应届生还要厉害一些。因为我是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并且背负着那些「不能频繁换工作」的职场 debuff,最终拿到的 Offer。

虽然我现在已经不在大厂工作了,但我从未后悔。我感觉,就在我拿到大厂 Offer 的那一瞬间,我对于「去那里工作」的情结就已经结束了。我所追求的,或许只是想得到所谓「正规军」的认可。自那以后,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职场中,我需要为自己而活,不必再向任何人证明什么。唯一需要去挑战和迎合的,只有自己。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