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zy

渣男理论

lacie-cueto-gHwOUe9OLwE-unsplash

今天想聊一个我观察到的底层逻辑,我称它为「渣男理论」。需要先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并非情感关系中的不忠行为,而是一种更广泛的社交行为模式。

我身边曾有这样的两个朋友,姑且称他们为 A 和 B。A 总是对 B 关怀备至,而 B 似乎也早已习惯并沉浸在 A 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在其他朋友看来,B 在情感上有些过度索取,因此大多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只有 A,始终稳定地出现在 B 的身边,尽管他们并非情侣。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A 的关怀虽然看似无微不至,但并非毫无保留。他有时也会对 B 的某些行为感到厌烦,但最终还是会选择继续对他好。我发现,在某些事情上,A 是绝对不会「惯着」B 的。例如,当 B 尝试向 A 借钱,或是希望占用 A 的私人或者工作时间来陪伴自己吃饭时,A 的态度就会变得非常坚决。

这些被拒绝的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共同点,但实际上,它们触及了一条清晰的界线:一旦 B 的需求会影响到 A 的实际生活,或者说,需要 A 付出明确的「成本」,A 就不会再妥协。除此之外,那些非物质性的、情感层面的索取,比如倾听抱怨、提供情绪价值等,A 似乎并不介意。

我们把这个模型抽象来看。几年前,我们或许会称 A 这样的男性为「暖男」,但在我的这套逻辑里,他们可以被统称为实践「渣男理论」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是:你需要甜言蜜语、微信上的秒回、一个随时可以倾诉的树洞,这些都可以满足你。但是,一旦你要求我付出实际的成本,例如金钱、现实生活中大块的时间,或者一个关于未来的承诺,那便绝无可能。当然,我觉得这也得看 A 如何定义他自己的「成本」,因为每个人对上面这些行是否要付出成本的判断标准不同(这不是今天想要讨论的重点)。

试想一个场景,在一段界限模糊的关系中,一个人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落叶,对另一个人说:「你看这片落叶多好看啊,金灿灿的就像你的笑脸,我把它送给你。」对方或许会因此而有些心动。但请注意,他只是捡起了一片地上的落叶,这份被他巧妙包装的「礼物」,于他而言没有任何成本。这正是一种「薄利」的社交策略。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这种行为模式呢?我们可以从潜意识和有意识两个层面来分析。

🧠 潜意识层面

在潜意识里,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对深度关系的恐惧和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感。

🪄 有意识层面

而在有意识的层面,这更像是一种经过精密计算的成本效益分析,甚至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消遣。

总而言之,「渣男理论」所描述的并非一个人的品性好坏,而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社交生存策略。它关乎个体如何在社交互动中,以最小的实际付出去换取最大化的情感收益与自我满足感,其本质是一种藏在温情脉脉面纱之下的精致成本核算,有时甚至是一种冷漠的智力游戏。

#daily